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6550 10
2017-07-06

本人是“这样的文章算不算抄袭”一贴所涉文章的一作,该贴反映本人文章可能存在抄袭问题。今天一早朋友转我截图,问我怎么回事,我很奇怪,于是上来看看。


楼主说本文抄袭,这个帽子恐怕本人是不敢戴的。


首先,本人附上文章原文还有所涉参考文献,以及投稿时的附录(限于篇幅,刊物未登附录)。


然后,鉴于这涉及到本人及刊物的学术声誉,所以做出回下回应。


“这样的文章算不算抄袭?”一贴楼主所粘两段中一段是引子,两句话点明了分析起点。本人在除在《世界经济》上发表了关于阶梯电价和峰谷定价的文章外,还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上等发表了同样关于阶梯电价和峰谷定价的文章,对这一领域不说烂熟于胸,也是非常了解。这里借鉴R-W最为简洁的概括,因为这种表述很到位。关键是,这完全不涉及作者的创新,是对已有成果的共识,是你我都非常了解的已有成果的贡献,作为分析的引子。


另一段更有些牵强。本文就是在R-W基础上的创新,自然要介绍R-W模型的建立逻辑,说明对共识性文献的介绍难道也算抄袭。这里不涉及R-W的原创,难道还要加括号注明来源?而且本段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介绍本文创新,两部分之间有承接关系。


楼主还说没有看到分电器类型的结果。论文中是有的,具体可参阅论文。


本文属于结构性计量,这类文章的创新工作很难直接在文章中通过篇幅长度体现出来,而是体现在文章附录中。

一、     比如从二级到三级属于超越R-W的突破,涉及到分段设定,其中的第二阶段的设定更为复杂,但这在文章中只能体现为两个公式。

二、     加入峰谷定价更是突破,使问题性质和估计方法更加复杂。当然,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建立更为系统的模型,但是模型的推导数据条件是难以支持的。但即使如此,我们的估计方法也是完全不同,尤其因为峰谷结构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采用二次估计,从而使估计难度大大提升。而这也无法以篇幅体现在文章中。

三、     本文开篇即说明借鉴的就是R-W的路线,但每一步内容都不同,并不是每一步都在设定上做出巨大改变算创新。我想没谁会把抄袭对象作为核心参考文献吧。我们所做是沿着R-W的路线继续推进,在重要节点寻求突破。结构计量模型的特点就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要介绍到,在不涉及突破的地方,我们自然选择沿用R-W的设定。

四、     细节的改进还有很多,比如弹性计算方法等,我们指出了R-W方法中的不足。这些也都体现在脚注和附录中。


对于学术监督,我是十分赞成和支持的,也并不以自己成为被监督对象而不爽。有人能细致地阅读本人的文章,以及R-W的原始文献,我内心是很高兴的,两篇文章的技术难度均非常高,但说不定因此提高本文的关注度呢。本人偏爱微观结构计量,但遗憾的是,微观结构计量在国内并不是主流,尤其是费心费力却难产出。如果更多人关注这一领域,这何尝不是一种好事呢?


最后,在涉及学术道德的问题上,首先要对文章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切忌武断定论。有些坛友动辄就认定抄袭,并简单地认为就是用别人的方法来跑一跑中国的数据,也不知道他们的依据和底气何来,难不成写论文也是这种态度?受监督者坦然面对监督,监督者秉持公允态度,唯此中国的学术环境才能真正净化。大家共勉!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7-6 17:32:26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不是真的抄袭你心里是清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7-6 19:46:15
其实就算用国外文献的idea,换中国数据跑一跑也没什么啊。相当于检验这一理论的适用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7-7 09:43:49
撸主需拿出强有力的证据来进行反驳才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7-7 10:35:57
仔细看过这篇论文,实际上和R-W的论文还是挺不一样的~
RW中的阶梯定价是两个阶梯,这篇是三个
RW中没有区分峰谷,这篇区分了
RW中的是月度数据,这篇需要把俩月加总
在模型上搞定这个已经是很不容易的创新了。
至于GMM估计方法的描述啥的,那都是套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7-9 02:20:30
“这样的文章算不算抄袭”一贴太武断了,冯的文章绝对不属于抄袭的范畴。
原因如下:
1,即使模型设定相同,经典文章之后跟进的文章也是可以发表的,并且完全不属于抄袭。比如Fabrizio et al.(2007)的文章发出来之后,后面出现了极多的跟进文章。这些跟进文章采用了和Fabrizio几乎完全相同的模型,难道说这些文章都是抄袭吗?中国人跟进的就有很多,比如Gao (2014, JIE) and Du, Mao and Shi (2008),难道这些都是抄袭?!
2,R&W的文章出来之后,也有很多跟进文章,比如Mcrae(2014),其需求部分的估计和R&W是完全一样的,但Mcrae(2014)也发在了AER了,难道Mcrae(2014)是抄袭吗?!
3,我仔细看了R&W和冯的文章。两者的模型设定存在极大的不同:一是,R&W的两阶梯电价,而冯的三阶梯电价;二是,R&W用的年度数据,而冯用的是月度数据;三是R&W仅包含阶梯,而冯包含了阶梯电价和分时电价。由此可见,冯的文章已经是对R&W的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模仿。
4, 这么大的区别怎么去“抄袭”?怎么可能“抄袭”?!如果冯的文章都被认为是“抄袭”的话,我真的希望国内的博士生和教授们多干些这种“抄袭”的工作!而不是对相关文献似懂非懂的情况下,贸然下结论。
5,凭我这么多年在JIE,Energy Eco.,经济研究,工业经济等期刊做匿名审稿人的经验判断,冯的文章绝对构不成抄袭,实际上冯的文章很有创新。如果冯的文章愿意写成英文的话,保守的讲,此文绝对可以在经济学排名前30-80的期刊上发表。要知道,JIE的排名也就是在50左右,Energy的排名也就是在70-80名左右!
6,我辗转联系了Reiss教授在Stanford的一个已毕业的经济学博士。并请该博士(现为美国一排名前50经济学系的教授 )看了冯文章的模型,该教授认为“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冯抄袭了R&W”。
7,很多青年学者勇于自我判断和分析是好事。但是,贸然下结论,指责别人“抄袭”是很不负责任的。强烈建议各位在发言尤其是质疑别人,给被人带上罪责极大的“抄袭”帽子之前,认真,仔细,用心的通读一下相关的文献。请各位发言的时候要认真负责。
恰好本人是做能源的,且在中英文杂志都发表过文章,并做过匿名审稿人,所以就多说几句。请各位认真阅读系列文献,然后再讨论吧。如果各位还是贸然,武断的下结论,给别人戴帽子的话,这个论坛不来也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