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模式,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发展模式?这个问题伴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一路走来,似乎没有得出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见解——至少是没能得出一个具有经济学意义的共识。当然了,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对中国模式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高度概括凝练的回答,可谓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发展的独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提法是高度抽象的,当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时,就应该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展开探讨,找出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
中国模式是一个相当大的题目,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问题,我个人能力有限,也只能思考一些经济学领域内的粗浅的问题,也即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什么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个人认为,在现在这个当下来讨论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或者说是难以得到一个完满的结果的。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表述方法中也可窥见一斑。“中国特色”即表明我们所走的道路是一条自我开辟的新路,是前人未有的,或者说,我们自己都难以给自己的发展给出一个精确的描述。就此而言,一些类似于“北京共识”的说法就更是扯淡了——事实是北京根本就没有共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至少在现在看来还未定型,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根本的描述,尚处于不断的自我修正的动态过程之中。
这样的话,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思考就应该转换思路。那么,对那些已经发生在中国经济领域的发展改革中的独属于中国的东西进行提炼性的思考,这也许是目前对“中国经济模式”最好的回答方式。
于是,我个人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同一些典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希望能获得有关中国发展的独特之处,以下是几种发展模式的概括性介绍:
1.
美国的发展模式
简单的概括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用“国家干预主义”来表述,而主题词则是战争、政策。
美国扩军备战引起的大量军费开支使得美国摆脱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美国人惊喜的发现,战争是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有效的手段。当然了,现在这种局面似乎有所改变,这些年来,美国的军费开支一直备受国内诟病,被认为是在和美国的发展抢夺资本,拉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后腿,而且现在军事科技技术对民间的溢出效应似乎也没能在现实的技术发展中得到体现,但是,当年美国大量的军备需求确实是对陷入萧条的美国经济注入了一支需求的强心剂,而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星球大战计划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甚至朝鲜战争中美国大量的军备需求对战后日本的复苏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也可以佐证当时战争对于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由于经济运行本身的波动和周期性,以及美国四年一次大选所认为创造出来的经济周期,美国的经济发展并不是特别稳定的,其各个时期经济高潮原因不一,但总结起来却可以归纳为扩张性的政策,如大规模投资和设备更新,公共支出,重整军备带来的刺激等。
2.
日本的发展模式
日本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词“国家计划诱导主义”,其发展的主题词则是储蓄、计划。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有:高资本收益率、高储蓄率、及投资优惠策略,这些刺激了投资使得资本迅速形成,并促进了设备现代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另外政府对出口产业大力扶持,起低汇率政策有利出口。
3.“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
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可以说是第一次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固有的发展模式,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其理论和实践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我们可以将“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归结为政府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政府出面全方位制定经济发展方向和组织经济活动,通过计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和各种经济手段,全面引导市场机制的运作方向,同时,还普遍的强化政治权利的集中统一,以确立对经济调控的权威性和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和国家干预主义相比,国家主导主义是“多政府,少市场”,而国家干预主义是“多市场,少政府”,国家主导主义的出现和成功(尽管在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四小龙的发展陷入停顿甚至倒退,其发展模式也受到质疑,但是他们取得的成功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西方有着强烈的“市场情结”的经济学界来说是一次重大的震荡,同时也给恶劣一直深受西方经济学影响的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和理论视野。
4.拉美国家的发展模式
拉美模式是国家大量投资与外部资金推动的典型资本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发展战略的普遍特征是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全面干预本国的经济增长,国家既是经济增长的调节者又是大量商品和劳务的直接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