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还记得三年前自己初次踏进图书馆的那一刹那既兴奋又痛苦的心情:兴奋的是这里有
这么多好的藏书,六年的奋斗使他们终于属于自己;痛苦的是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
看不完这里的藏书。我已经意识到“横扫图书馆”的生活并不属于我,因为这既不可能,
也不可以。
说不可能,是因为即使只在社科的北侧,那里有历史,传记和所有的外文书,一个个的架
子,我又能读多少?即使只是经济学中的金融学中的资本市场,涉及的已经成形得基础知
识也包括Asset Pricing , Corporate Finance,Microstructure, Derivatives等等,还
有与之相关的Accounting, Banking,以及太多太多的数学,更不用提Google上永远搜不完
的working paper。看到三个架子的书,敬畏和惶恐的心情已经彻底压倒了当初的兴奋。
说不可以,是因为自己本科无系统无方法的阅读过不少的书籍,但这样的四年使自己既没
有办法在社会上维持自己的生存,又不能在学术上看到哪怕是点点的希望。而且自己逐渐
发现,虽然每一个领域都如此的吸引人去思考,每一套理论体系都能解释很多的现象,但
没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和预言所有的现象,没有一个理论能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
虽然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梦想“既不可能,也不可以”,但又不知应该如何。我固执着“
博而不专”的偏好,很辛苦也很痛苦。自己很诧异这世上优秀的人怎么会用同样的时间融
合那么多的知识?我猜测他们有独特的方法,能够简化如此复杂的知识,能够如此有力的
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我想知道他们的秘诀,让自己心安,让自己过的不那么艰
难。
衣带渐宽的折磨,总会有蓦然回首的欣喜。到了研二,有一次问林老师“您有那么多事务
性的工作要做,有那么多的会议要参加,您怎么会有时间看那么多的文献,然后在那么多
的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呢?”林老师的回答很精炼:“我不是看了那么多的文献才提
出自己的见解的,对每一个现象我都是先自己观察,自己思考,理清其中的逻辑脉络,形
成自己的观点后再去看别人的文献,这样你可以知道每个人的贡献在何处,缺陷在何处,
你会发现事实上很多文章是不值得看的。活的思维,远比死的理论重要。”
随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思考这段话,相信“活的思维,远比死的理论重要”。开始放弃
自己的“博而不专”的习惯,不再以“真实有用”作为评价理论的标准,注重培养自己的
思维,分析理论观察了什么,简化了什么,如何推理。不再希冀自己有一天能汇聚百家之
才,了解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史实,而只是训练自己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观察、简化、分
析每一个事件,要求自己去思考而不是记忆。研三在政府管理学院听课,路风老师、傅军
老师和朱天飚老师也非常强调这种“观察——简化——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而不
是那么在意事实和理论。有了这样的训练,自己就很清楚大量知识性的书籍是不需要阅读
的,也逐渐在摸索应该怎样阅读人类历史上不多的经典书籍——虽然这些书也不少,但相
比于北大图书馆,已经是大大简化了。慢慢的,自己终于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
,也没有任何知识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真实世界中给出确定性的答案,可以让人不加思考的
执行就获得幸福。教育的目的只在于培养人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使人形成自己习惯的思
维方式,懂得如何去观察这个世界复杂的现象,对其进行简化,提取重要的信息分析、综
合,然后做出推理、判断,最后依据事实反思、修正自己思维的过程(能得出这个结论,
可见CCER的经济学教育是比较成功的)。有一个合适的目标,掌握了一个合适的方法,这
样就少却了很多的痛苦。自己也逐渐建立起了面对未来的自信,知道虽然没有什么知识能
把握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但思维可以面对一切的不确定性!
更何况,无论对于学术还是社会来说,创新都是最重要的。在学术上,沿着别人的道路,
用无意义的技术手段得出已知的结论无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在社会上,现有
的商业模式已有了漫长的历史,只有根据现实的情况做出创新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从而
获得竞争优势。既有的理论和知识有助于创新,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一个人很难对复
杂的世界提出更加有效、一致的简化标准,提出好的理论;也很难发现一个新的市场,使
得自己和消费者同时获得收益。
现实不但要求我们简化纷繁的表相,也要求我们把那些理论简化了的东西还原回去。如果
一个人不知道是如何简化的,有时也难以还原出来,可能导致他在理论与现实之中挣扎。
我自己就曾错误的理解了蔡先生“兼容并包”的思想,一来忽视了校长这句话很可能是针
对那些已经在某一方面很有造诣的学长们说的,二来没有把握到“兼容并包”也有一定的
度,越过了这个度只能一事无成。
虽然思维比理论更加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学习理论而自由的放纵思想;恰恰
相反,要获得思维,理论是最好的训练。好的理论能有效指导对现实的观察,把握社会中
最重要的变量,除了极少数天赋极高的人物以外,很少有人能不学习理论而直接从现实中
悟出应该思考什么,可以放弃什么。很多商人作了一辈子的生意,总觉得国家的经济政策
毫无规律可循,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如果上一辈的人可以只
依靠勇敢致富,那么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知识和更深一层的思维可能更加重要一些。
二、研究生阶段经济学学习的经验
个人认为研究生阶段经济学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掌握基本工具。
2、掌握思维方式并熟悉某一个领域。
3、用规范的方法表达新的观点。
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注意和师长、同学讨论而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要把数学这个工具
当成目的。在思维上,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思考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方法论上实证主义
结合解析主义,思维方式上演绎法结合归纳法,意识形态上避免对经济学过分的崇拜。
(一)、经济学学习的三个阶段
1、熟悉用数学语言刻画世界,掌握基本工具
学完初级和中级经济学以后,高级经济并不继续引入更多的事实和理论框架,但开始用相
对“严格”的教学工具规范地描述理论。这个阶段的教科书往往不是那么全面(尤其是在
宏观方面),其目的往往在于建立一个流派而非整个分支的理论框架,非常强调应用数学
工具更为严格的描述既有的理论。这一阶段关键要看一流的学者是如何用数学工具简化世
界的,注意变量的选取(如何用最少的变量来表达理论,简化了哪些信息)和模型的构造
(如解的特性:产生了周期、增长还是多重均衡)。
这一阶段可以不看经典的名著,如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经济学书系(蓝色系),这些书思
想深刻、逻辑严密、自成一家,如果没有掌握理论的思维框架,并且对某一个领域有较深
的理解,一方面很容易看得似懂非懂,不知所云;另一方面可能陷入其思维模式而拒绝接
受其他解释。
2、阅读论文:掌握思维方式并熟悉一个领域
教科书都是一个或观点相近的人写的,作者严密的描述以说服读者。但研究生阶段重要的
是学会质疑而不是“掌握真理”,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随,因此阅读论文是极端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不同流派是如何质疑对方观点,如何跳出对方逻辑框架而打开新的天
地。
阅读每一篇论**只有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用什么解释了什么?也就是说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中间的逻辑是
什么?
2)这篇文章有什么缺陷?
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思维的方式,技术已经不重要了,因此,除非是几篇公认的奠基性文
章或与现在的研究密切相关,其他文章都只需看Abstract。从这些文章中一定要训练出自
己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看完假设和结论,一定要想想“如果是我来写”,这篇文
章应该如何展开,哪几点是构成逻辑推理的基石,然后再粗略的翻看文章正文,看看作者
是如何展开的,自己疏忽了什么,冗余了什么。在阅读完一定量文章,对体系有较为清晰
的框架以后,还应该问问自己:这篇文章对既有的理论体系有什么贡献?
寻找文章的缺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假设
2)论据
3)从假设到结论的推理过程
4)从结论展开的推论
5)案例选取与案例安排
这要求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分析假设是否较好的抽象了现实,解释了最多的现
象;论据是否与现实相符;推理是否只注意到现实世界的一种逻辑发展过程而忽略了其他
可能性;案例是否证明了文章的观点,安排上是否逻辑清晰。
论文的选择如下:
1)对这个领域的综述性文章(review)。从中了解这个领域的脉络,从其reference里可
以寻找其他论文,明了这个领域的关键词,有利于网络搜索。
2)Edward Elgar(EE)出版的Elgar reference collection:The international libr
ary of critical writings in economics/financial economics系列,每一专题的前言都
疏理这个领域的框架,明了这个领域进展,而且第一个部分都包含了经典的review文章。
3)电子资源:图书馆-电子期刊-JSTOR和Elsevier Science 数据库
4)讨论课上老师选出的经典论文
5)最新的论文,Google和相关网站(参见第四部分)
3、论文:用规范的方法表达新的观点
学习他人的理论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重要的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对理论有新的贡献;依葫
芦画瓢,总要自己画一只才会有感觉。总的来说,写论文有两种途径:
1)从现象到理论
从现象到理论是一种比较困难而且高风险的方式,最难的在于选择一个“有趣”的现象,
说出它为什么有趣。这需要你对现有理论比较熟悉,然后你还需要做出自己的逻辑推理,
自己选取合适的变量,搜集论据展开证明,而且由于没有模型可供借鉴,数学这一部分可
能会很弱,但这样做很有趣。
用这种途径思考论文的步骤如下,来源于朱天飚老师、路风老师的讨论课。
(1)中心问题:中心问题应该建立在对“常理”相反或不同的观察上,只有这样这个问题
才有意义和使别人感兴趣。
(2)文献考察:别人是怎样解释你提出的问题的?中国的、外国的。
(3)中心论点:你自己怎样解释中心问题?(用什么因素来解释?)这里的中心问题是要
被解释的因素,也就是因变量/项;你的用来解释的因素是自变量/项),它(们)必须是
抽象出来的,换句话说,用20个因素来解释你的中心问题就不是解释了,是描述。你的解
释与别人的解释不同的地方在哪?只有不同才有写的意义。
(4)论证逻辑:你的自变量/项与因变量/项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怎样从前者推导出后者?
(5)证据支持:用什么具体的例子和/或数据来支持你的中心论点?怎样组织它们?
2)从理论到理论
从理论到理论比较简单而且安全,找一篇论文加减一个变量或者约束条件或修改目标函数
,求出解以后再去找点现实的事情说一说,世界这么大,找个故事还是很简单的;或者用
中国的数据检验一下某种理论。不过,在行文的时候要倒过来,显得是从实际中抽取变量
,获得理论并加以检验的。这种方法简单却不太有意义,但非常适合用来拿学位。
值得注意的是,和师长、同学的讨论必须贯穿于每一个阶段。自己的努力、阅读和思考当
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是有惯性和局限性的,他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助
于打开视野,促进思考。讨论不要仅限于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观察对
方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的切入点、逻辑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