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亚洲
创新论坛”在位于东京六本木山的日本新地标——森大厦——举办。从54楼会场入口旁的透明幕墙望向远方,老地标——暗红色东京塔——静默耸立。
和往常一样,身穿略带设计感的意大利款式黑西装,出井伸之像个年轻人那样“跳”上了
演讲台,语调铿锵。他是
索尼前
CEO,72岁了,是日本精英
组织“二十人会”的灵魂人物,也是本次论坛主办
公司Quantum Leap的创始人。在索尼
转型的探索之后,出井又有了新梦想,“为日本二次崛起锁定新工业”。
面对满座
商业领袖,被国际政经两界认为“最不像日本人的日本人”的出井伸之措辞锐利。“在日本,2009年也许才是21世纪的开始……人民选择民主党,是因为他们渴望变革。”他认为鸠山政府最迫切的任务是为国家重建一个伟大
愿景,“在民主国家打造愿景是艰难的,但这种
战略眼光极其必要。”
创新、新工业和中国,是会场上最容易得到呼应的热门词汇。如果说家用电器、汽车、游戏
产业曾让日本在上一个繁荣周期里享尽繁华,那么,从会场讨论来看,新能源、新汽车、新
材料等“新工业”很可能将成为日本二次崛起的动力之源。
寻找“新工业”
三村真宗是电动汽车方案提供商Better Place Japan的CEO,有日本人看重的
哈佛大学MBA和
麦肯锡咨询双重背景。分组讨论时,他的发言引起不少汽车业高层共鸣。“三十年前日本汽车工业崛起、领先,但优势已被日渐蚕食。”在三村看来,要想在下一个三十年里建立霸主地位,进一步打造电动、混合动力、清洁动力等类型的新汽车
产业链竞争力已刻不容缓。
来自日本汽车
制造商组织公布的数据:由于政府对节能型
企业的
补贴和
减税措施,
本田今年2月份推出的“Insight”和
丰田5月份推出的第三代“Prius”表现火爆,连续数月登上除微型车外的国内新车销量排行榜。这是一个好迹象。
说到“Prius”的
性价比,庆应私塾大学教授清水浩表示其每升汽油行驶里程达到38公里,
价格205万
日元,已是
量产电动车型里的世界第一。清水浩的另一身份是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公司SIM Drive的
董事长,“我们为未来研发,电动技术层面已做到加速
能力超过
保时捷,耗能
同比减少一半。”据介绍,SIM Drive由
经营教育事业起家的日本前十名
富豪福武总一郎
投资。
另一位汽车业代表奥本清行没有竞争到发言机会,于是他充分利用了自助午餐时间。他站在餐池的另一侧向嘉宾们介绍自己公司设计、制造的新车。作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研发者,他力图说服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政商部门,
零售式充电
系统将是电动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三菱重工的福泉靖史则说,储能电池应用和零售式充电
终端应当通过竞争确立地位。
另一类抓媒体眼球的“新工业”是材料科学。Isman-J公司的
CEO渡边敏幸有几十年的钢铁业从业经验,六年前开始关注始于俄
罗斯的Controlled SHS技术,用于开发硅合金材料。“硅
资源是无穷的,而硅合金材料的物理属性之一就是
质量轻,如应用在汽车上能让其轻不少,耗能也自然减少。”
“新能源”,尤其是光伏
产品领域传回的资讯则不太乐观。由于政府2006-2008年间的不作为(取消补贴),日本太阳能电池目前的
生产价格已比德国厂商贵很多,再加上前段时间日元急剧升值,来自
夏普的
经理管理层表示为增加竞争力,不排除将核心
生产线移至海外的可能。“若其它制造企业群起仿效,日本在本土做强这块新工业的难度会不小。”
事实上,截至2006年底,精确地说,从2000年到2006年,日本还是光伏领域的世界第一:累计装机容量1760兆瓦,其中,户用光伏系统的安装量达到36万户,累计装机容量1254兆瓦,领先德国、西班牙好多年。技术积累仍是日本在该领域重新赶超的优势。
失落与振作
与
迈克·波特合著《日本还有竞争力吗》的
一桥大学教授竹内宏高也来到了论坛现场。在
接受《中
国企业家》记者采访时,他表示,20世纪70和80年代的日本是世界上最具
产业竞争力的国家,从“一片灰烬”中成长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强国和美国第二大
贸易伙伴,其主要仰仗的就是在民用
电子行业和汽车业中广泛应用的特色
管理方法,“包括
全面质量管理、
连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和适时制造(
JIT)。”
竹内宏高指出,日本的竞争风格是“做和对手一样的事,但是要做得更好”。这种
经营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获得了成功,但之后,由于过于迷信连续改进
管理方式以及
企业在
战略环节上的缺失,日本
产业的独特性被不断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