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以为,就某一学者个体而言。做学术,与做艺术工作,甚至所谓AOSHU、体育/AOYUN什么的有类同点。一则,需要天赋;二则,需要环境;三则,需要时代有“需求”。而有此三要件,自然会有做学术的必然性,热情、热爱、冲动、天赋其人,便成为必然!
其一,天赋

。可能有些“宿命”的意味,比如学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比如,不读书,不占有大量文献资料,不愿意不能够充分了解历史,前人所做的工作,现今同行的方向,依靠一味的无依据的抨击;依靠培养无专业能力的知识型FENFEN而换取眼球的研究者,只能说是赚到一个饭碗,与“学术”与否并无必然联系。再比如,即使都是文化人,算是混过10、20年的基础扫盲型教育;而缺乏天生的一些素养,包括洞察力,逻辑性,系统性,全局观,科学精神/质疑能力,以及直觉,都不太可能做出什么有价值的学术工作。
个人以为,最糟糕,也最难的估计是文字能力

。文以载道。如果一个研究者,没有文字的感觉和天赋,不懂得比较语言学;甚至,看英文文献不如母语一般流畅,还需要琢磨,那么很可能就未必适合做学术。多年以前人大经济学院一位古董级著名老教授说过:做经济学研究,尤其是纯理论研究,没有5、6门尤其是欧洲语言的直觉和感觉,是不会有什么成果的/这不是说都要考过外语几级,能读能写不影响文献素材和理论运用应当即可/;因为看古典文献的能力和效率太低,时间浪费越多;做所谓研究工作越久,浪费个人生命和国家资源越多。
对此,我个人的理解是:可能就理论功底打造而言,不仅需要有长时间比如专业研究10年左右的沉淀,还必须有些旁征博引的能力;包括从经济学科理论内部到外部各类相关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现下的硕士博士生连写篇专业学业论文,都不能够回归的文献的原始出处,都是东拼西凑,实在看不出做下去有什么意义。完全是误人及自误

!
其二,环境[em02]。个人以为,家庭背景,本科教育环境,以及师友的学术氛围,即学术工作环境,都十分重要。多年以前颇结识了一些所谓出身名校的年轻博士硕士们,当时看不出谁是学术真命天子。十多年下来,但凡有点成就的,多是父母是高校教师或家族本身就有多位各种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甚至全家人无不具有名校博士教育学习背景,全家人无不具有五洲游学的经历见闻;很像上一任美国哈佛校长萨默斯,家族长辈上有3人是诺奖得主,自己也是纵横经济学教育界和政府决策圈。。。古人提到的“往来无白丁”,大抵如此罢

。一般而言,半路出家想混个饭碗,念念书上的定义概念,三脚猫一样地抄袭一点狼教授或厉以宁忽悠本科小孩子,不太可能有什么“学术”前途——就此而言,当今的“学术”这个词语也被文盲化和粗鄙化了。。。
其三,至于“需求”

,即所谓“时势造英雄”

。“学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出现是必然的;作为一种职业或上层建筑,其社会定位是高端的;当然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某个历史时点亟需顶级学者们来专业从事这种“学术”研究啦。回望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所谓大家所谓鼻祖,都是历史上某一个地理范围既定的经济社会系统膨胀时/迅速发展时,一个民族国家或地理范围内的经济体,极为有必要对自然经济中的要素进行具有专业性、具有高可信度的探究、考察,从而由这个社会经济体的最高素养和最高社会地位的人士们的精英们所做出的工作,调研、思考和理论总结;完全是一种“应运而生”,是历史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必需品。他们的工作是极为高端和宝贵的,他们的思想是当时历史时期人类智慧最高的结晶,他们的理论总结决定了当时国家人民的幸福和生存;从而历史上的经济学理论和名家,可能说是当时君主的头脑和智慧,是当时人们民生福祉的“救世主”[em17]!(比如重农主义首先出现在封建半农奴制的法国,比如西欧沿海国家首先出现了国际贸易理论,比如人口膨胀而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似乎难以支撑而出现的人口理论,比如~~等等;而回头看看我们当前的国情,看看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急迫需求;“学术”的空间竟然如此广阔,而我们的专业“学术”人士群体却如此之单薄。。。)
总之,个人以为,经济学科和社会科学,都必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扣,同步前行;任何脱离历史发展规律性轨道,脱离发展现实需求,脱离理性的喧嚣都毫无意义;虽然做任何一种FENFEN,都会使其个体获得“话语权溢价”,呵呵,而纵观人类历史,却向无“学术FENFEN”[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