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09-12-5 09:23:25
当不当和咱们的关系不大,谁当上了我都替人家高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1:47:13
院士是最大的学霸,都是官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7 18:08:38
质疑院士“特权” 院士“特权”不宜异化

博主:杨健(人民网记者)



2009年12月07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科院士”又发榜了。一位老朋友屡败屡战,再次名落孙山。

  对于一位老师级的优秀学者,用“名落孙山”这种“范进中举”式的语气来形容他的努力和失败,未免有失厚道。但回想他这些年的际遇,的确令人心情复杂。

  这位忘年之交,学术上的声望非比寻常,职位上的待遇也对得起奉献。用旁观者的话来说,“该有的都有了”,只缺一个院士的头衔。前些年,他也很想得开,觉得虚名无益,即使“明天就去天堂见导师,也无愧憾”,但眼看着一些人后来居上,利用这个不再“虚”的“名”为自己、为小团体谋取利益,他维持多年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

  “我要是院士,一定比有些人做得公正!”在这个理由的推动下,他开始利用手中的资源广结善缘,学会与“有来头没操守”的竞争对手斗法,在参选“静默期”收起一向敢言的“炮筒”,甚至连学生的新成果发布也缺席以“避嫌”……

  “我很痛苦,觉得自己‘异化’了。”私下里,他反省自己为了一个看似高尚的理由,经受着庸俗甚至低俗的煎熬。而这一切背后的推手,他将其归结为院士“虚名”之下日渐生长的特权。

  翻开“两院”的院士章程,院士都只是一个荣誉称号。获得这个称号,除了获得院士会议上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国家规定的有关待遇,院士们没有任何异于普通人的特殊权利。

  但作为1980年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标杆,作为1990年代克服“脑体倒挂”、实行“科教兴国”的旗帜,“院士”像一个巨大的“善款箱”,迅速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崇拜、爱戴、重视和“善待”填满。

  很难具体描述院士们究竟得到了哪些“善待”,因为这些待遇因时、因地、因院士品格态度的不同,而有霄壤之别:有人固守人格和学术的操守,以陋室寂寞为荣;有人却平步青云,享尽一言九鼎的“权”与“威”。

  当无形的荣誉“变现”为具体的利益,当水到渠成的尊重变成一些人科举式的争夺——如果只是科举式的取士倒也罢了,有人还将抄袭、作弊、裙带等恶习同时挟入——院士这个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学术精英群体,其公信力和道德影响力也就一点点被蚕食,学术界开始面临失去精神偶像的风险。

  从这种意义上讲,我想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正派的院士候选人,对院士增选标准一天比一天严,心里都应该是喜多于忧,希望多于失落。从院士增选起步,学术界一步步弃绝“不端”、“暗箱”、“潜规则”,消解学术权力的异化;全社会逐渐淡化院士崇拜,清除“特权”滥用的土壤,科学在中国的道路会少很多曲折和障碍,中国的科学发展会有更多杰出的成就和更健康的前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7 20:06:54
院士是学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