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阅读宏观经济学3小时,累积阅读12小时。
对于现代宏观经济学有一些疑问。在短期经济分析中,研究者倾向于给定一个十分宏观抽象的假设,如个人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总量研究时,假设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真的合适吗?我们可以做一个很小的假设,如果一个徘徊于温饱线的人,突然摆脱了温饱线,而且还略有盈余,这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增加,然后再下降的过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这种处于温饱线上的人占的比重特别大时,比如说40%,再假设这些突然摆脱了这种处境,那么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必然处于一个递增的阶段,从而可能经历一个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增的阶段。又假设有的人先前住在相对偏远的地区,在收入上升后,其消费是有增加的趋势的,但由于交通不便,消费的产品种类有限,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可能接近于0。又比如各种社会保障(如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的健全,人们出于预防各种意外所需要的储蓄会逐渐降低,而对当期的消费也会增加。
      当然这些可能不会影响整个模型,但对于短期的经济政策却有影响。当我们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比例时,可能形成一个强劲的需求冲击。当然,这种需求冲击要转化为真实的经济增长率,还需要依靠供给结构的变化,国内的生产商需要考虑这些刚脱离贫困的人口的实际需求,以提供廉价有用的供给。而对于消费不便的地区,则可以通过改善消费条件,消费环境(如边远地区的人口迁入城市,进而带来必须的城市消费)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等,从而拉动需求上升。这是我们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中,很少出现的。因为西方经济学者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稳定的,但事实是随着人口收入比例的变化,消费环境的变化,边际消费倾向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刺激需求的变化。在欠发达地区或国家消费并不全依赖于收入或利率或贷款可得性的变化。
      另外,总量分析的抽象只是一种直观的抽象,四个经济部门,消费,投资,ZF购买,净出口,涵盖了经济的各个方面,但实际上,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却被屏蔽了,进而我们只看到一副没有内容的画。如对投资的假设,在宏观的理论中,利率是影响投资的关键因素。但我认为,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投资都是和消费之间相互影响的,从微观上来看,投资往往倾向于消费强劲且未饱和的行业;而从宏观上来看,投资可能也是在消费乐观时,表现的强劲。忽略投资,消费,生产之间的联系,可能会导致宏观经济理论成为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