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开始,集资建房就相继出现。但这些尝试似乎都没有走到终点。由于数百名购房者不能在规定期限内统一拿出应缴的土地款,使得此类尝试在声势浩大之后归于沉寂。
钱生辉的太仓实验,则由于投资人的介入,在拍地环节,实现了惊险一跃。
太仓市国土资源局相关信息显示,丽晶置业拍下的地块编号是TCHJ2009-30,是今年太仓出让的第30宗土地。在该地块以挂牌形式出让中,除了丽晶置业之外,其余竞买者也都是自然人。
“其实那些大的地产商说到底也就是个人,只不过他们先从个人变成了房产商而已。”钱生辉说,个人拍地在法律上不存在任何障碍,所有对于地产的资质要求都集中在建筑、设计、监理等后期环节。
政策在制定之初似乎留下了“住房定制”模式的空间。在国土资源部颁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中,“境内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可参加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
价格魔方
在这个“个体地产商”的镜像里,还可以管窥的是地产运作的价格魔方。
以太仓的土地为例,这6亩土地的成交总价是415万元,约为每亩69万元左右。按照1.7的容积率计算,再加上土建成本,这栋14层的小高层每平米成本价为2800元左右。
但地产商的成本价远不是这么计算的。“打个比方,所有的成本是100%,大致可以分为买地30%、建设30%、配套30%和税费10%。”钱生辉说。
在一般的地产开发过程中,地产商只出买地的资金来撬动所有的投资。普遍做法是,拍地之后,由于明文规定不得垫资建设,开发商会通过种种运作由建筑商变相垫资建设,等到可以预售之时,通过房款来结清其余建设配套等费用。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销售的不确定性,地产商一般需要准备足够的开发资金,包括通过银行抵押贷款先结清其余费用,再以销售资金归还贷款。
在这例太仓试验中,由于已经确定了购房者,则无需使用银行贷款,即可结清相关费用,“太仓这个项目,一共有37套房子,其中16套是定制的,仅这16套房款就能覆盖其余30%的建筑费用”。
这部分财务运作产生的利润十分可观。按照通行的惯例,财务成本(也称资金回报率)大概约占所有使用资金的20%左右,如果依靠自有资金或贷款,那财务成本就是90%(不包括售楼产生的税费)×20%=18%;省去后续资金或贷款的话,成本仅相当于30%×20%=6%,“省下的12%就是我们的利润”。
这样通过锁定购房者来锁定财务成本的方式,既取决于购房者对于这个模式的认可,也依靠了地产行业变相垫资建设的普遍行业“潜规则”。
“我们还节省了房价里的泡沫成分。”这是房价飙升的“潜规则”。 【21世纪网】本文网址: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9/15709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