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350 2
2009-12-21
今天看到了一个帖子,说是博士生补助会大幅提升,这很让在读博士或即将读博的兴奋激动。但要看到,类似消息很早就有,我2008年读博时最兴奋的就是听说博士补助会有所提升,但时至今日,依然还处于期待中(月补助仅仅240元,听说执行的是上个世纪的标准)。我不想自杀,也不想每天为了吃饭的钱发愁,只好去找个兼职,但现在突然发现兼职挣钱也少了,从2004年硕士生可以每节课挣到40元以上,到今天博士生也要看是不是有职称,博士兼讲师也就是45或是42.5元每节。有时候想想很无奈的,可是生活依然要前行。虽然兼职肯定影响科研、学习,但如果不挣钱,仅靠着所谓利好政策的推出,也许到我毕业了,所谓博士生补助提升的消息还在被大家异常兴奋的传播着吧。
       我说了自己亲身经历,不是想批评什么,因为我知道,所谓的牢骚是没有用的,反而伤害了自己肝火,同时更为人所笑,何必呢,呵呵!我只是就着这个情况引申开来,探讨一下,这种情况会产生什么结果。当然预期不一定符合实际,但还是一种可能的结果吧。
       首先,谈一下这个个案中影响结果发生的影响因子:
       (1)从获取这个消息而激动的个人来说。之所以激动,是因为读博就不用为生活而发愁了,这可以让自己做出更大的成绩。但如果考试通过并正式读博后却发现期望与现实差距太大,这反而会打击个人的积极性,如果不做好“这个消息只是消息,利于弱势群体的政策没有个10年、8年别想推出”这种心理准备,在遇到挫折后很容易走上极端,这反而会造成极大的悲哀。
       (2)从学校来说。目前中国的大学都在忙着大兴土木,为校领导或是“为学校”获取更大的殊荣抑或是大学排名而努力,可以看到目前中国不欠外债的大学基本上比稀有动物还稀有动物,哪里有精力考虑提升博士生的补助呐。学校现在想的是:在给予学生补助方面基本上要发扬我国传统的节俭精神,政策出台且有财政拨款让提高补助,那我就有效利用财政资金的基础上适当提升补助。但另一方面,向学生收费方面基本要执行“与时俱进”精神,毕竟我们国家实行的是教育产业化吗,没钱别读书,读书是有钱人玩的游戏,穷人走开吧。
      (3)从社会现有需要代课兼职的单位来说,找兼职老师是性价比最高的,博士生尤其是有职称的越多越好,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办学成本。再说,中国啥都缺就是不缺人,君不见现在很多单位的领导对下属训话时,通常会说:有啥不满意的或者不想干,走人。
       (2)从国家来说。政策的推行通常需要慎重再慎重,宁愿晚他个10年20年,只要没有强势者或既得利益群体的推动,谁会为了职责承担责任呢?!
        在以上影响因子介绍完毕之后,我们来试着讨论一下其可能的结果吧。既然国家、学校都有很多大事需要执行,那么博士生补助提升就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毕竟个人还是要服从集体的,个体还是要有大局观的吗。于是乎,补助就需要继续等待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脱产读博者来说,只有一下几个可能的选项:其一,自杀;其二,兼职;其三,发扬学者的清贫风范,让别人嘲笑去吧。
       一、三两个选择虽然是时下部分学生在做的,但总被认为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的缘故,我没有实证就不说这个了。再者,虽然我一直在祝福升上仙界的逝者会快乐些,毕竟活着比死了更困难,况且这些选择也过于自私了些,我总觉得死了的人只是考虑了自己不再痛苦,却不知活着的人比死了的人更痛苦啊。我一直认为活着的人比死去的更勇敢些,因为他竟然能够活下去啊!!
      这样,我就仅分析第二种选择,即为了生活大家都去搞点兼职。但由于博士生也多了,社会上要兼职的人也很多,在存量既定流量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即兼职市场供求失衡的前提下,兼职报酬持续下降,同时兼职单位会提出更多苛刻要求,这种结果会先排斥出一部分无法忍受者,,继而会继续在供求失衡下降低兼职者的劳动力价格,直至这部分都不能继续承受为止,或者干脆一个星期全部去做兼职了(我就看到了一个例子,为了挣一年14500元学费+1500元的住宿费+10000元的生活费,每个星期要做五天的兼职,就是这样,一个学期才挣了不到10000多元,呵呵)。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必然呈现如下结果:其一,大家变得更加急功近利、丧失礼义廉耻,眼中只有钱景而无科研活动;其二,大家纷纷自杀。
       当然,这种推论只是一家之言,只是把一孔之见提出来,供欲读博士者三思而后行!慎之慎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22 19:14:56
下面一个阶段,准备根据前面这个思路写篇文章,不过相关实证数据的搜集估计会有些困难,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4 16:04:34
实证数据可以通过调研取得,对博士调研应该阻力不大,毕竟大家都知道调研不容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