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首先,找到清单里列的那些书。其次,看到实物后判断要不要购买。最后,排除掉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不需要、没必要读的书,只选择自己真正想读、有必要读的书购买。图2-1 从收集信息到购买的流程如果让我不看清单就去书店选书的话,我推荐选择历史或者西方思想等学术性较强的书。这种类型的书不会让人产生“一定要买”的冲动,可以冷静购买。如果把买书模式分为两种,那么一种是利用充足的时间浏览书架上的图书,一种是在下班途中按照清单指名购买。与其被书的腰封和广告吸引,一时冲动买下不一定会读的书,不如经过沉着冷静的自主思考,主观地选择图书,这样更能在读书时获得满足感。通过列购书清单、做随想笔记这样的事前准备,我们就可以在书店里彻彻底底地掌握主动权了。
看历史电视剧的时候就随时把感兴趣的登场人物写下来,听广播的时候马上记下现场报道的地名,把感兴趣的一切都记下来,就能在随想笔记上积累不少内容。几天后再去书店看看相应的书架,或者直接在网上找相关的书籍,说不定就能发现真正想读的书。并不是只有在书店的书架之间漫无目的地浏览,才能与想读的书来一场命中注定的邂逅。平时要多注意寻找与书相关的信息,这样很有必要。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购书清单。拿着这样一份清单去书店,要做的事情就会一目了然。
阅读书评也是有相应技巧的。首先,阅读书评不能像浏览广告一样草草读过,要对感兴趣的内容仔细研读几遍。报纸、杂志等纸媒体具有易保存性,其一大好处正是可以无限“熟读”。我偶尔也会在报社的网站上看看书评,但实在是读不下去。有调查报告指明,“网络用户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只会在每页上停留几秒钟”,我也一样,浏览网上的书评时会不自觉地跳读,想到“啊,今天介绍了这本书”的时候已经翻到下一页了。由此可见,网络是个不适合熟读的环境。相反,纸媒体则适合花时间慢慢熟读。如果我没有时间在家里阅读,就会把书评那一页剪下来放在包里带走,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利用空闲时间仔细阅读,把感兴趣的内容贴在笔记本里,在值得关注的书评下面画好重点线,写好评论。
3.终于有时间再次坐下来好好读书了,一直以来都在读书,但是从中自己能收获多少东西呢?又如何构建自己的读书体系呢?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阅读这样子的工具类的引导书。首先,把自己想要了解的话题列出来,罗马历史,女权主义......在平时的时候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这些话题的书籍,构建自己的购书清单,买书的时候就不会一头雾水了。在笔记本上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写下每天记录的日期,把自己一时的灵感思路都可以写在上面,这些东西就像火花,一刹那就会消失,再去寻找便不可得。读书评读影评也要仔细地阅读,可以相应的做一些笔记。一本好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应该抽出一些时间来做读书笔记,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可以浏览读书笔记。
4.昨日阅读1小时
5.累计阅读4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