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005-6-17 19:59:00
以下是引用郎门走狗在2005-6-11 14:08:11的发言:

所谓改革,就是改变目前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束缚。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终极目标,其原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制约的经济的新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一个制度,要的是效率,而不是单纯的股份制。

你曲解了我的意思。我关心的是中国的国企改革的模式,具体来说股份制是否就是“华山一条

路”?又如何理解张维迎的“不可能定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7 21:02:00

我对郎的怀疑是有理由的:一是国有企业已经到了非改的地步了,这个无需多言。二是从改革的结果看,其实把国有企业一卖了之是比较“省事”(成本较低)的方法,能够买得起的还不是这些人(且不考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产权改革正处在法律和制度的“真空”中,因此尽快完成改革是避免既得利益集团采取应对措施的要求。奇怪的是,这次朗突然来一个这样的举动,而且居然导致了中国最重要的产权改革的步伐停顿下来了,嗬嗬,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几次这种例子,因为一个教授的言论就放弃重大政策的实施呢。如果我们再反过来看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国有企业继续存在下去,受益的难道是广大人民吗?显然不是。因此我们有必要问问:现阶段,国有企业继续存在到底对谁有利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但是我认为最起码一个结果是明显的:越往后拖,代价越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0 14:16:00
难道只有一边倒的所谓媒体经济学家的舆论,这才是下手不狠?再说了,到底谁下手更狠?难道是隔空点穴的朗咸平?把国有资产或公有资产通过不明晰的手段“明晰”给内部人,这才最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0 14:28:00
不是不改,关键是如何改?允许所有人根据自己利益组织利益集团,然后各利益集团在法律框架下行使赋予的权利,这才会相对公平些。在起点不公平的前提下,市场引导的效率公平有何意义?穷亦有道,富亦有道。中国目前的MBO,是坐地分财。产权是清晰了,对出资者和管理者的激励也有了,对监管者而言,也省事了,但问题是国家或集体产权的重新界定和分配既不公也不平,后续的市场机制只是将起点的不公正制度化、扩大化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0 19:27:00
最近郎咸平到我们学校做了一个讲座,觉得水平不怎么样。但是,郎咸平对MBO的看法本人认为确实击中要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2 15:48:00
朗咸平确实不懂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潜规则,不管国企怎么改革,既得利益者的权益是必须保留,不能改革掉的,否者改革就不能成功。朗咸平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国企的管理者--也是既得利益者们,不断的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兜里,所以才大声疾呼,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官场里各种关系网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难!!!!!!!!!!!!!!!!!!!!!!1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4 21:44:00
以下是引用松竹在2005-6-22 15:48:07的发言: 朗咸平确实不懂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潜规则。官场里各种关系网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难!!!!!!!!!!!!!!!!!!!!!!11

所以说“下手恨”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8 09:21:00

定律:皇帝的新衣总是被不相关的人戳穿

我亲眼看了什么叫MBO,什么叫改制。

对这些事物的本身我不反对,我坚决反对的是其中的大量的严重不公平。

我们的国有企业为什么不能运做好?欧洲的国企为什么可以做的好?是制度原因?是私有化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8 9:22:2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9 13:14:00
中国需要这样几个狠人,因为大多数人都太软弱了,太适应现实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30 01:57:00
会写论文的混混就是学者,会混的学者就是混混,那次碰到一个加州伯克利的朋友,放在嘴边的一个字就是混,大家出来都是混口饭吃,你以为你是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0 12:45:00
天下滔滔,我看到象牙塔一座一座倒掉,
不禁为那些被囚禁的普通灵魂祈祷,
然而,当我看到,
还有少数几座依然不倒,
不禁对它们肃然起敬,
不知坚守其中的,
是怎样一些灵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4 18:27: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4 19:34:00

社会需要郎这种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0 17:34:00

韦尔奇将通用从300亿美元做到了5000亿美元,他为什么没有MBO,为什么不能MBO?

中国学经济的学子真的本事没学到多少,他们老师浮澡的本事到学到不少,冷血不少。

看看国情吧,不要在那意淫了

看看工人的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1 04:08:00

这些所谓经济学家多是政府背景的。国企领导层的选拔又沿用传统的干部制度,即由政府主管部门少数人来决定国企经理人选,而不是以一种科学的制度去选。这就导致利益集团的形成。在这些“经济学家”参与上市或改制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廉价获得股份的行为。在美国,公司上市行为交由专业金融公司去做,是盈利性质的, 我国“经济学家”们介入了这种盈利行为。这就是问题的本质。

郎的言论把他们的诡计暴露于舆论之中阳光之下,这才有“下手太狠”怪论。堵人家财路的人当然若人家反感和忌恨。“经济学家”也有“下手太狠”这样的语言,该语言亵渎了经济学家之称。他们的既得利益寻租行为恰是中国改革的障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1 08:56:00

80年代的确有不少私营企业挂靠国营,但是在90年代初,基本已经脱离了。

刘所说的,不太可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