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论文版
2171 0
2018-10-17

罗知老师教你玩转科研,论文与学习


进入大学,我们的时间安排更为自由。如何培养学习能力,学做科研,写好论文,是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问题。

一、请问老师,我们如何培养做科研的能力,做好科研呢?
第一,考虑选题的可行性。实证研究尤其需要数据,没有数据,再好的想法也做不下去。如研究网络约车,校园网贷等热门现象的选题,这些想法都非常好,但是可行性不高。

第二,学会基础性的工作。比如找文献,找数据。很多同学大学四年都不知道如何查资料,参考文献都是期刊网上随便找的,甚至很多文献都是来自质量不高的旬刊;也不知道如何去找数据,不清楚学校学院数据库有哪些数据,数据库有哪些指标。

第三,打好基础很重要。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的科研文章,都要求有很好的基础。即使现在没学过,以后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各种基础打好,这个是根基。

第四,要有学术品味。什么是品味?我经常把写论文比作炒菜,如果不能辨别出什么菜是好吃的,肯定是做不出好菜的。当然,品的出好菜,也不一定能做出好菜。但有品味是做出好菜的前提。想写出好文章也是一样,如果都没有办法鉴别文章的好坏,就找不到学习和进步的方向。什么是好的文章?对于刚开始科研的同学来说,可能一个捷径是从期刊是否权威来看。但是,是否能发表和是否是好文章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一是看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是否有创新、有贡献,贡献的大小是多少。二是从输入到结果之间的黑箱子是否被打开,也就是文章证明的结论背后的机制是否清晰有力。三是文章使用的方法是否恰当。其实最难的是前面两点,特别是贡献大小,这个要在全面掌握文献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判断。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是个漫长的训练过程,老师会教,同学自己也要多思考,多听,多看,特别是多看国外顶级期刊的文章,看过之后要思考这篇文章为什么可以发表在TOP的杂志上。

最后,不要盲目自信。很多同学喜欢用花里胡哨的方法,却根本不知道方法使用的前提条件、这个方法的优点或者缺点。而且一些同学觉得方法越复杂文章越好。其实,这是停留在非常浅显的阶段。经济学是一门最接近科学的社会学科,从来都是希望用最简洁有力的方法去描述经济中的现象,无论是做理论模型或者是实证研究。复杂方法的使用是研究问题的需要,简单技术或者简单模型解决不了的问题才需要引入更复杂的工具。而且有一些同学,尤其是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在这一点的认识上非常有限,甚至对自己的研究方法过于自信,听不进老师的建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文章的把握还很欠缺。

以上五点中,事实上不盲目自信是最重要的。基础不好可以学,数据、文献不会搜集老师可以教,但是太过自信就没有什么改进的空间了。同学们还是应该多出去看看,多参加学术活动,开拓学术视野是避免盲目自信的最好方法。、

关于找文献,一定要在好的期刊上搜索文献。如果不知道有哪些好的期刊,可以参考我院网站上教师评职称的期刊目录。尤其要多关注英文期刊。相较中文文献,好的英文文献存在错误的概率较小。而中文期刊可以用来检验自己的选题是否重合。即使和别人相重合也不要紧,同样的题目有创新也可以做;或者发现了不同的结果,也可以寻找可能的机制进行解释。


关于找数据,在找到题目以后,应该尽可能地搜索一些资源,了解数据哪里可以找到,熟悉每个数据库内容。很多人只依赖于老师建议的数据来源,不去进一步拓展或是自己想办法,这样的结果是老师交代的10分的任务只能完成6分。老师指导只是培养科研能力的一方面,自己勤动脑、勤动手才是最主要的训练。


关于找科研指导老师。术业有专攻,每个老师熟悉的领域是很专业化的。我在带领创新团队的时候,经常有做市场营销方向题目的同学也来找我。但只要看看我在学院主页上的教师简介就可以发现,我的研究方法是发展经济学和应用微观。同学在找指导老师的时候,要有针对性,每位老师在学院主页上都有简介,可以根据老师的研究方向或者老师发表论文的主题来进行选择。

二、老师您作为知名期刊的审稿人,您在看学生的论文的时候最关注的是什么?哪些因素比较重要?
第一,文章规范性。理论文章的假设是否合理,推导是否正确,是否得出有意思的结论。实证也是一样,比如数据,变量,回归的过程是否规范。

第二,文章创新定位。文章不可能有很大创新,如果整篇文章都是创新,那就投top5了。所以同学们不要给自己文章定位太高,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改进就很不错了。

第三,文章要有sense。经济现象的背后都是有逻辑的,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证研究都是要研究经济背后的逻辑。

很多人觉得实证的文章很简单,无非就是拿两个变量回归。然而实证的文章我们讲究的是因果推断,要识别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识别中间的机制是什么。现在有一些文章,看到A文献用了一个指标,B文献用了另一个指标,就把这两个指标强行回归,然后解读回归结果。这就叫没有sense。这种文章是很规范,可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就像前面说的,我们关注的是因果关系,关注的是内在机制。没有机制的数据放在一起分析,那是统计学,不是实证研究。在审稿的时候很容易把这种文章剔出去。当文章有sense,我们再看它的创新和贡献。贡献少的就到核心上去了,贡献多的就到权威上去了,如果更多就可以试试投国外的期刊。这点对于本科生来说,要求就高了。所以就回到第一个问题,要选一个好题目。

三、您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对我们学生有什么评价和建议?
首先,要转换学习模式。
我觉得武大的本科生很不错,大家学习很认真,但是很多孩子还是高中的学习模式。大学老师会把知识的主线拉出来,剩下的很多知识要自己去补充。老师讲完的基础上需要自己去思考。好一点的学生吸收九成,差一些的吸收六成。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要靠自己努力。


其次,转换思维模式。
老师们经常会布置一些课外的任务,很多同学可能就想着如何交差。但是,为什么不能转换一个思维。把每一个课外任务当作一次去深入了解这个课程中你很感兴趣的内容的机会呢?在学校期间,所有的学习、考试都是应付,这是一种活法;另外一种活法是,现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例如做PPT的能力、找数据的能力、演讲的能力、综述文献的能力,这些是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需要用到的。如果一个学生每次只是应付,而另一个学生每次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慢慢积累,毕业的时候我相信这两个学生之间会有很大的差距。

对于我们这些学生而言,我们日常会接受很多老师布置下来的论文,包括选修和必修,请问您对我们撰写论文有没有什么基础性的建议和指导?

总的来说写论文要多练,有意识性地去锻炼自己。要写论文,第一步整理文献,第二步找数据,第三步,把理论知识学好。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写好,要慢慢来。自己写完的文章要自己读几遍,要简洁,要有条理。大家做文献综述的时候也要练这个功夫。


关于写文献综述。写论文大家不要着急。第一步可以学习怎么写文献综述,综述前人的研究。这点对做好选题很有帮助。因为把文献梳理清楚了,可以知道自己兴趣点在哪里,哪里可以做一点创新,哪些选题可以做,哪些不用再做。大家把文献数据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去和老师商量。共同商量选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其实本科生不用太着急,先打好基础。大四才是真正用到这些东西的时候。现在很多同学要参加夏令营,取得保送资格,大三的时候就需要文章。那可能从大二开始就要一边学习基础知识,一边开始学习整理文献和数据。


此外,还可以参与老师的一些基础的科研工作,比如处理一些数据。我以前找学生帮我处理上市公司的数据。看起来无聊,但其实是能学到很多。第一学习了使用软件,第二可以了解上市公司的情况,第三还可以拿助研金。所以很多很基础的事情,到底是很无聊还是很有意义,不在于这个事情本身,而在于是谁去做,以什么态度去做。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一定对科研、论文、以及课堂学习有了新的看法与感受,在此,我们再次向罗知老师的干货奉献表示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