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句生产效率低就能概括的,原因有很多。基础薄弱就是一点,改革开放前农村一方面要支持城市,另一方面劳动力被人为的限制在土地上,劳动力没有有效利用。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后,农村有过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这种快速发展是跟改革开放前吃不饱肚子比的,但是由于原来计划经济下对粮价的压制,以及国家稳定的需要,粮食价格一直没有市场化,农民种田之前还要交税,如果算上他们自己的劳动力就是亏损的,现在虽然不要交税还有补贴,但是跟投入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了。种田根本不能赚钱,在我们这里一家人两亩地,种了就自己吃点,多余的粮食卖掉,能够和成本持平就不错了,这还是不算自身的劳动力投入的。而粮价长期低于成本,其实城里人吃的粮食就是由农民补贴的,那么现在通过政府来返回这本该属于农民的东西当然是应该的了。
中国的农民的生产效率是不低的,要低的也是这种农业模式,种地的农民大多兢兢业业的,但是这种小规模的种植模式你的生产效率就很难高起来,一家一户,对技术研发投入就很难,这些农民只能寄希望于国家,但是从我们的大豆惨败的情况来看,我们国家的研发投入成效不大,这不是农民的问题,而是整个模式的问题。
对农民的各种补贴不过是他们该得的,不是一种施舍,希望作为斑竹发表意见的时候能做过调查再说,我在农村长大,应该比较有发言权。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394443
以上这些话我非常赞同。中央已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但多数吃粮人不知就里,还看不起农民,排斥农民。其实,中国将来的发展,主要空间在农村。总有一天,城里的高楼大厦如贫民窟似的不值钱,真正的财富是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