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082 1
2010-01-06
以下是论坛上的一个帖子:
一直不敢称自己是学问人,即使在博士毕业后也不敢。学问让我感觉生活很累,很没前途,也没“钱”途。
    做学问的形式无非是写论文、做项目。90年代以前的学问人写好了发表到杂志上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邮寄稿件的邮费除外),还可以拿到一笔和当时的工资相比而言较为可观的稿费,很有成就感。如今,论文更难发了,因为博导多了、博士多了、教授多了,如果你不是博导、博士、教授,要想在好一点的杂志(如比CSSCI)那就难上加难;即使杂志社看上你的文章,首先要交一笔审稿费,如果审稿通过,这笔审稿费可算做是论文发表的前期投资,如果审稿未通过,那这笔审稿费就打水漂了。更可怕的支出在后面,版面费,现在的杂志社,尤其是一般核心期刊,版面费如雨后柱笋——节节高,平均而言,一篇两个版面的核心期刊论文其版面费也在2000元左右,这是一个内地普通高校普通老师一个月的薪水。这篇文章能给老师带来什么收益呢?即使在内地普通高校,对于普通核心期刊论文也基本上没有奖励。那就是说二至三仟元的论文发表费全部成为作者的成本。按评职称的要求,参评副高需要6篇文章,当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评审通过,仅6篇文章是不够的,起码得十来篇,也就是说一年至少要发2篇。这样一来,我们每年要拿出2个月的薪水用来发表论文。
    再说申请项目吧。国家级项目我们是不敢奢望的,一则是能力不够,二则是学校名气不大。省部级项目中有经费的也不多,好不容易申请下来一个省部级项目大多也是没有经费的。要完成一个省部级项目,需要大量的开支——调研、资料打印、结项鉴定等费用,没有几万元根本无法顺利通过项目结项鉴定。由于评职称要求必须主持完成一项省部级项目,即使是没有经费的省部级项目的申请也是竞争激烈,能获准立项算是不错的了,虽然获准立项就意味着要亏损数万元。
    发表论文要花钱、做项目不给钱,做学问还有什么钱途呢?更谈不上前途了?困惑中……。坛子中的学者是否也有此困惑呢?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74978&page=1&from^^uid=548281

      上贴所言就是中国高校的实际,学问对个人生活的无助不太可怕,因为毕竟还有微薄的工资可以保证最基本的生活。可怕的是这种价值评价机制导致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能力的丧失,试问有几个老师真心培养和教育学生,要么如你所说整一些垃圾科研成果(论文、纵向项目、编书)、要么做一些横向项目(能获得不菲收入,对社会还有点用,可是学校不认可),还有多少教师将主要精力用在教学、实习上?(因为从课时费和评职称上来说教的好和教的不好没有区别)。这是中国大学的最大悲剧,但现在还被官办和中国求学人口众多等因素掩盖着,换句话说,公众对高校产品的供不应求和政府对官办高校的垄断地位的维护是大学貌似繁荣的主要原因。和大家分享几个我身边的案例,虽然有点以偏概全,但也能可见一般:
      1.实习是学生学以致用、社会需求的必要步骤,可是现在高校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每况愈下。某国某机构和某校某专业联系去某国实习,此国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实习地点、报酬等均已和系上谈好,学生也非常愿意去,可是报到学校校长会议上,校长一句:“出去出了事情谁负责?”一句话否定了和国外某机构几轮协商的结果。有领导私下说:“记着,你们就是幼儿园的阿叔、阿姨,只要学生在学校期间不出事(不游行、不打架、不出安全事故)就是成功”。
     2.两个老师带学生实习,一个学生在去实习单位的坐公交车下车时,头被车门给夹了。于是家长来论理、学校来批评。
    3.一个学生反映上课极糟糕的老师,上课主要照书念、极其认真的纠缠各种概念、面无表情、给同一个班前后讲5门彼此不相干的课程,学生告到教务处,教学督导来听课后给出的结论是“此人不适合讲授此门课程”,都成这样了,因为发了几篇文章、中了一个国家项目,在他的努力下(上访、告状),居然被提拔为一个小领导。
       当然,在高校中还是有为数不多的真正做学问、真正教书育人的老师,主要是一些老教授,但也已经是凤毛麟角。我对他们肃然起敬、而且应该学习。
       清晨有感而发,拍砖请绕道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6 11:06:11
什么都商业化,搞学问? 如果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 谁会踏踏实实的做学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