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526 2
2006-02-02

最近重复看了若山若水同志对于黄仁宇的大历史评价,为此很有必要从很宏观的角度去讲一些问题。关于黄仁宇一些观点契合法学和经济学角度来讲自己看法。

大历史的角度,应该说黄教授就是从宏观角度把握,为此有人批评他没有深入一些问题。但是《万历十五年》至少不是他最好的作品,我一直喜欢他对于十六世纪盐税等经济历史思考,还有他对于资本主义变化和中国历史双重思考。为此,大历史真正存在于制度和规则。黄力求寻找制度和规则脚步,从一个宏大命题中找到自己论点和论据,包括结论。他也就没有一些历史学家如此细致和认真。

从万历十五年来说,宏观历史是由黄教授自己把握,他把几个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串联起来,这种罗列看似没有道理,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也就体现大历史真正含义。从宏大命题找到答案,其中有很多矛盾主体和不对称的主体,互相关联,互相依靠,在历史环境中被结合在一起。这个都是时间和历史纵轴连接的,而且显得无序。但是我们从竖轴来看,有很多东西并不一定随着时间和历史推移变化。其一就是帝国的体系,其二是帝国的制度,其三就是帝国维持的规则。那么这些历史人物、事件都和这些东西紧密关系,那么有些必须从体系、制度、规则结合考虑,那么就形成真正大历史。这也是黄成功的地方。

命题一:大历史真正框架是在于对于历史的分解,如何进行历史分割。历史主要由体系、制度、规则、时间构成。

大历史力求达到的是对于事件完成解读,把所有时间和事件都需要在一个体系中解读。大历史框架就是将历史分割。从一个框架角度来分析,历史是体系、制度、规则的表达。时间只是一个变量,从我们现代角度来看体系是很难改变的,几乎看成定量,而制度和规则表达可能有点变化,但是他们是一定不可改变的量。那么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三维空间,如果用某时间定格,去解决历史问题,为此历史就会被定格在这个三维空间中。从我们角度看体系代表了一种确定性质安排,这种安排包括人事、机构设立等;制度则是体现一种体系表达,对于体系完全解读;规则则是体现了对于价值判断和认识。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这个体系架构只能是类似我们的三维空间和时间框架。从我们思考范畴考虑:体系和制度、规则是相互融合的,绝对分离是办不到的。但是因为我们可以参考一个三维的历史空间,取代黄的圆圈理解才能最为直接理解大历史存在。而在因为时间的巧合、或是人的移动,造成在历史三维空间中对于历史巧合碰撞,所以说历史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决不是重复的。三维空间中不会也很难出现两个相同的点,为此我们才可以去完整架构一个三维体系的大历史。

命题二,大历史的制度安排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制度、体系、规则、时间等因素,注意完整表达和疏理。

在考察明代历史中,黄的万历十五年是最为精确表达自己对于历史解读,但是最为成功还是资本主义和二十一世纪。这种考察方式是对于历史的解读,首先体系是很少变化的,从明代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央集权控制已经发挥到了很强的地步。明洪武开始取消了丞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强皇权。而后影响到的是制度变化,而后这种礼仪上变化,规则或是价值观念转变。

为此黄指出张居正的例子,其实张是最不符合这种体制的人。他提出各种主张和立场并不能被这种制度、体系所包容,也不能为规则适应。最大不应该是张提出自己的新秩序,需要对于这种历史重新安排,为此体制上绝对不会允许这种做法。相反的是审时行就是这种体系中完整出现的人,他完全符合这种安排,绝对服从这种价值观念。也就造成很大反差,这种反差并不是明代所特有的,但是结局上我们是可以看见的。历史结局就是经过了这些三维空间反射后,所折射出一个完整的影像。为此张的结果必然是被体制所抛弃,被迫带有很大程度损失。审完整在体制生存,按部就班当然也就没有抛弃。

关于海瑞或是李贽、戚继光都可以按照如此分析,但是他们的三维空间并没有像张和审如此之高。我们并没有可以造成皇权、臣权、民权、人权的不同,但是那个年代我们可以从三维空间的坐标上找到他们的不同,为此很难不说这些都是体制所安排的。

命题三:真实的体系安排:对于帝国制度完全理解和安排,其中包含众多因素。

体系安排是第一条三维的线,我们可以看见三维空间的最为清晰的主线。从明代角度来看这种体系几乎是设定不变的,其中包括皇、贵族和士大夫划分办法,对于统治结构的安排等,这里我一直都要指出皇权和人权的安排是中国历史和制度最为重要划分,几乎延续到封建制度结束,甚至影响到现在。但是这种划分安排一直存在没有改变,但就是刻度上变化就使得很多事件变化。机构设立和官员设置都是很重要环节,我们经常去考察但是缺乏对于完整结合考察。

命题四:制度在大历史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几乎贯彻大历史结构中心地位。

制度在大历史中应该是最为集中体现了历史必然和偶然,历史绝对和相对。制度是体系、规则和价值观最终体现。很多东西都会被影射到制度的这个面上,为此我可以考察明代比较特色制度:科举考试中八股文或是连保坐甲制度,这些都是因为体系设立完全后,必要完善体系的制度和方法。制度最后应该理解为一种方法,也就是一种路径,虽然是变量,但在历史中表现的并不那么明显。尤其在稳定的环境中,路径和方法变化是很少的。只有到了体制完全达到需要变化时刻,路径发生改变,为此结构需要调整。有些即为所谓革命,有些即为所谓改革,或是一层不变的执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察的历史。

命题五:规则最终体现是秩序,规则是秩序这种说法肯定是错误的。规则只是体现一种价值观念和判断原则。

规则是有两种分类:其一是明确的,其二是潜在的。明确的规则就是法,明代则为礼法,礼和法并存的年代也就框架着所有的人。潜在的规则是这些当中最为模糊的,其实也是我们最难明确的,有些规则是无法规定其刻度和坐标的。因此,就很难对此下定义。但是最终体现的是对于符合体系、制度完整的价值观念和判断原则表达。我们很难对于规则加以如何表述,但是规则是三维中最为模糊概念,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东西。在明代我们已经无法理解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作用。那么也就只有大致用刻度划分,虽然很不精确,有些时候甚至违背科学、规范、严谨的精神。但是很那不说这种价值表达需要坐标?

命题六,帝国如何崩溃?帝国崩溃原因就在于终极不平衡最大化表达。

在数量关系中间都能够构成一个等式,但是三维空间并不存在这种表达。我们可以用数量分析方法大致估计这种方法。但是从以上分析来看,很多地方都是大约、模糊去界定。很明显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办法,为此很难界定是否有等式存在。但是至少说明这种空间中有不平衡状态存在。

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来源于那里,对于体系不满,对于制度不理解,或是规则不遵守。从万历的年代历史来看,正是这种情况才会发生最后改变。这种巨量变化导致历史完全颠覆和革命,甚至是将原有体制的颠倒。为此只是继承很模糊的东西,原有的三维空间彷佛被黑洞所吞噬。所以我一直认为黄的二维解释是难以对于所有问题解释清楚,也就他对于大历史框架弊端。

从我来看这种不平衡是从黄的观点中提炼出来的:1,皇权的遵守;2,大臣之间变化和不平衡看法和观点;3,民众的变化。因此黄很好打造一个例子和事情,不管如何就是不平衡造成完全颠覆。这种历史框架其实也只能运用在黄所特指历史社会中,对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关于树状结构的理解,并没有利用一个四维空间去理解历史最为合适。但是,我无法回避的是黄从大历史角度考察,对于外部历史理解。这些只能从大历史圈包容着其他历史,那么在两个历史文明冲撞中发生后来的变化,我也只能那么解释。

最后一点如果按照体系、制度、规则等安排,那么就会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去安排一些方程式。为此就需要数量去分析,造成制度变化的结构,对于此我还是不能给出明确的命题。也可能这个命题过于巨大,无法简单解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3 10:25:00
坦率地说,楼主的风格不像是经济学的。为鼓励楼主贡献原创,奖励金钱5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7 21:12:00
呵呵,所以拿了你的奖金有了愧疚~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捐献!^_^~不过我还要写下去。需要有人讨论吧,我就把若山同志的问题延续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