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楼主的光,说说本人的经历。
本人和楼主类似的地方在于博士毕业就在高校教书,不同的地方是楼主没改行,能借助博士期间的工作
申请课题,而我在博士期间就对本专业的科研失去了兴趣,兴趣的丢失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科研
前途的暗淡,二是“钱途”的暗淡。
在高校工作自然是从基础课的教学做起,但要改行做科研就要从硕士生做起,工作初期教学的繁忙以及
科研氛围的缺失终于让我放弃了从事学术研究的目标。其实,在博士期间,我和同学就有这样一种不算
很广泛的共识,要作学问必须到国外去,必须。
工作不久申请了去美国留学改行攻博,但被大使馆拦了四次,只好接受命运的安排。随后教学及行政工
作的繁杂(年轻博士千万别当官)使我终于在学术上彻底无为,也不想有所为了。
其实,作学术不能没有团队,在现在这种状况下,要单打独斗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年代不同了,任何
有创意的学术思想都可能被本人先想到,在团队中,相对比较容易达到一个较高的学术高度,从而发现别人
尚未发现的。
不过影响国内年轻学者的关键可能还在物质因素,象我一样,家人都会期望你有较高的收入,因为在求学
期间都表现相对优秀,而为什么工作后的那么多年都处于社会底层呢?我们民族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
我们不可能象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科学先辈那样得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只有确实执着且
家庭条件适宜的年轻博士在学术上生存下来,这里不讨论高校中广泛存在的学术庸才,即把学术看作生计的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