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危机对于我国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的控制和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就像一颗火花落到了早已蓄足力量的金融体系。各种各样的票据、证劵化、抵押形式、再保险形式纷纷出现。美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也成了这些金融工具的乐土,这又带来了美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达,它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各国建设金融体制的榜样和模范。那么,在榜样缺失的情况下,我国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的金融创新和怎样进行金融监管的改革呢?
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充分、金融市场主体行为还不规范的情况下,重视市场纪律和市场力量的作用十分必要,但同时也要加强金融监管,防止出现监管缺失的现象。事实证明,市场上“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美国由于过度的崇尚自由化而疏忽了监管力度的控制,导致了为危机下一系列的泡沫和信贷缺口。次贷危机的源点在于那些很明显就无力偿还房贷的人们却轻易的得到了房贷,并且也是以其所购买的房子作为抵押,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除非房价持续上涨,否则房贷人会因为无力追加抵押而违约,然而,这些贷款、抵押又在高度发达的美国金融市场里面被证劵化、再保险。这样,一旦违约风险成为现实,其波及面将会非常之大。可见美国在这一领域的风险监管和防范工作仍然欠缺。
市场自由调节和金融监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我们通过强调市场自律来建立基本的金融市场秩序,并且为有效实施金融监管提供前提和基础。然后再通过有效监管来克服市场自我调节的缺陷和可能的市场失灵,这样就可以实现金融监管与市场自律之间的动态平衡和有机统一。
二 我们怎样刺激内需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10月16日表示,将密切关注和深刻分析国内外经济金融变化,建立和改进风险应对预案,同时,推动经济增长主要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更多地转到扩大内需上来,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
从长远来看,依赖于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会带来诸多的后遗症,如经济增长质量差,重复建设,低附加值的小企业扩张,通货膨胀等等。从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转向内需拉动的增长十分必要。
首先,内需的最大动力无疑是内销。这就要涉及到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的控制,我们清楚,美国人民的超前消费意识是很强的,也因此促进了美国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发达,其实那些无力偿还按揭贷款的人们在信用卡还款记录上同样并不光彩。那么,我国在大力倡导、刺激消费的同时更是要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其次,我国的农村人口基数大,刺激内需的一大重点必然将投放在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民消费需求上。然而,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很不完善,要想加快农村的建设,农村金融体系这一软件建设必然需要首先考虑。基于这点,我们在改革农村进入欧冠体系的同时更是要加强信贷制度建设和风险控制机制。
三 危机下面临困境的中国中小企业及其应对措施
次贷危机的加深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疲软,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随之下滑。中国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经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再加上危机带来的美元贬值、局部通货膨胀,这些这中小企业无疑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首先,资金成本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资源环境、成本和原材料及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升高,利润稀释;其次,宏观调控资金面趋紧,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据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的调查,90%以上的非公企业面临融资困难,银监会一季度的统计也佐证了这一点;再次,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引发全球经济不明朗,大部分出口型企业由于入不敷出,非出口型企业也受连锁反应波及;还有,上游价格“高企”,企业近期经营难以为继。
基于上面的考虑,我们看到:政府的扶持和挽救无疑是这些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救命良方。首先,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领域。对于目前完全由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应进行梳理,按照有关文件精神,逐步放开,让多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其次,在目前特定时期,中央政府也应当对企业经营采取适当减征税收的扶持政策;地方政府更需要减少收取部分不必要规费并降低规费。最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议认真着力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并鼓励扶持商业银行创新服务。
四 中国金融业命运何在
多年来,中国试图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个高效的银行体系和一个有弹性的货币体制——这正是来自美国的构架。甚至,中国政府有意效仿美国回避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然而,美联储长期以来的宽松的利率放任,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物价上涨。然而危机的爆发、金融风暴的到来又是那么的迅雷不及掩耳。榜样失落,中国的金融业出路何在?
“美国是创新过度,监管不够;中国则是创新不足,监管过度。”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总结说。 樊刚认为,民营股权的进入,对银行业及整个金融改革至关总要。谢国忠指出,发展债券市场这可以给大公司开辟一个更容易的直接融资渠道,而不是占用过多银行资源。同时,也迫使银行业去更多的接触,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由于我国目前的票据、存单等货币市场,股市、债市等资本市场任然比较落后,所以企业、机构的融资渠道大部分集中在银行体系,相应的风险也都集中在银行体系,风险分散的力度很小。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整个银行体系的崩塌,甚至金融体系的崩溃。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面临的事实。所以,中国金融业未来的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改革的,每一步都是险棘丛生。
我们从危机中看到美国的银行证券的分业经营制度中仍然存在问题。扮演中间商角色的投资银行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上市公司的股债融资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资产证券化和保险公司的担保、再担保,各种风险交织混合,层级放大,进而危机四伏。对于我国的制度选择,需要权衡利弊,考虑我们金融体系不发达的实情,慎重的做出决策。而不是简单的效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模式。总之,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完美的现存模式可以搬照,考虑自我的基本国情,创新自己的特色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