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之珠(lzzscsj)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是以供给制的计划经济为国民经济的基本运行方式,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足。加上十年动乱及左倾思想的影响,中国经济基本上处于发展停滞阶段。而此时,正是国际社会较为和平的时期,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成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自我解脱了传统供给经济体制的束缚,但经济的发展是靠原有的计划经济还是新生的市场经济,乃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双轨制运行,直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才给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进动力予以肯定,并结束了传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之争。
随着中国加入WTO,不得不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既残酷又现实的局面。发达经济体在人力、物力、财力、市场经验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在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市场格局中,从商品的技术含量、经营管理技术等等,发达经济体的技术优势领域,中国不仅不能打开国际市场,就是国内市场也被国际先进技术所占据。面对国际市场的技术优势,中国处于明显的下风,没有竞争可言。不论是国际技术市场还是国内技术市场,中国都是拱手相让。中国经济起点较低,人们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处,基本处温饱阶段,劳动力大国是对中国经济起步状态的真实写照。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表现。在品牌、技术多为国外企业所掌握的具体条件下,中国市场经济特征更多是以劳动力的中低端技术为主要经济发展形式。中国经济大而不强也是中国的市场经济运行结构的缺陷所在。随着印度等人口大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也正在逐渐削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以普通劳动力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也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家、地区转移。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经济在比原有基础有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同时发生进退两难的局面。要打破技术壁垒,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积累;要在劳动力市场再取得价格优势,势必走向市场经济的倒退。2009年,中国经济在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同时,市场经济的结构调整升级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再发展的迫切需要。
回顾中国的经济成就,我国的技术领域虽然在综合能力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从航天技术、水稻杂交技术等领域,我国的技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又拥有较大的优势;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市场经济劳动者素质和技术、经验也较发展中国家有较大的优势。在技术型劳动力市场中,我国的技术型劳动力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又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走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市场道路,是中国市场经济走向国际市场的一条既符合国际市场的具体实际,又符合中国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有效途径。在造船行业,由于自动化流水线难以运行,对大量铆、焊、油漆等技术工人的使用,使技术劳动力密集的特征有效形成。1997年,在中国经济较为低迷,为三角债所困之时,造船行业年增长34%。一无三角债,二无国企民营之分,全行业赢利;机电产品由于存在手工绕线,熟练技术工人被大量使用,也使得机电行业在90年代首次超过纺织业成为出口第一大户。无论是市场经济的自然选择还是有意识地走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特色的道路,技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是中国市场经济独具的市场优势所在。在IT领域,大批技术人员的共同投入,使软件的开发形成技术规模效应。即使是微软这样的技术密集型IT企业,也会面临到中国IT技术规模效应的市场威胁。大批的技术人员共同投入动漫的创作、制作,象迪斯尼这样的动漫制作技术密集型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必将因为中国动漫技术的规模效应而黯然失色。大批的经营管理人才、业务精英、技术工人,只要进行技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大批量投入,用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人海战术,不仅能恢复零售业、餐饮业、中成药等各个行业领域国内的市场失地,更能发挥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开疆拓土。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之路。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国际市场中,三分市场而取其一。在形成了中国市场经济特色和国际市场地位和份额的基础上,通过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积累,逐步将普通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行进行转变。在技术劳动力密集型市场不断保持和提高,在人力、物力、财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积累之后,再形成对技术密集型市场的技术制高点的争夺,为获取最高的市场经济地位和最大的市场经济成就创造有力的先决条件。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