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 1998年以来,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克服世界经济增长减速的影响,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起,当年就发行了1500亿的长期建设国债和2700亿的特别国债。我国连续7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已经超过9000亿元。财政赤字也随之扩大,从2002年起,连续3年突破3000亿元。虽然,从比例上说,整个的国债占GDP的比重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不算太高,但是债务和赤字的大规模增加是在短短的7年时间内积累起来的,速度明显过快。 <br>
2004年的中国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的苗头,在新的宏观环境下,旨在促进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如果继续延用下去,难以逃脱加剧经济过热的嫌疑。事实上,在经济趋向过热的时候,最好的化解经济波动风险的办法,就是将原有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尽快退出。适时采取中性、稳健的财政政策。“预计今年财政赤字将由去年占GDP的2.7%降到2%,中国经济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目标发展。”6月10日,中国财长金人庆在获取《银行家》杂志颁发的“2005年度亚洲财长”荣誉时说。 <br>
稳健财政政策,标志性的指标就是财政赤字的规模和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来自于财政部的数据,2004年我国财政赤字规模是3198亿元,2005年财政政策转向中性后,财政赤字将降至3000亿元,赤字的绝对数额削减6.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也从1100亿元缩小至800亿元。虽然从静态的数字看,依然存在大规模的财政赤字,但赤字增长的力度的确是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