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9-8-25 23:43:22
yenfeng1 发表于 2019-8-25 23:39
不是专业生产9条鱼6个果就完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这个生产点,透过交易,可以产生消费点比自给 ...
你说的,可能是对的,谢谢了。我再细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6 00:47:00
yenfeng1 发表于 2019-8-25 23:39
不是专业生产9条鱼6个果就完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这个生产点,透过交易,可以产生消费点比自给 ...
就张三来说,他生产9条鱼。他若要吃果子,自己做,他就要牺牲抓鱼工作1小时,挪去摘果子,获得1个果子;但是他若跟李四作交换,交换比例为1条鱼换1.5个果子,他就会多得0.5个果子,比他自己做好;
张三有生产能力,9小时能生产若干鱼,或者能生产若干果。譬如9鱼或者9果,或者说1包鱼或1袋果。
张三有自身偏好,为鱼和果的任意组合,譬如1果8鱼,或者2果7鱼,。。等等。或者1包鱼/10与9袋果/10的组合等等。
张三有二个选择,一个是自给自足,一个是对外贸易。

如果自给自足,且自身偏好是2果7鱼,那么张三能实现。
如果对外贸易,且自身偏好是2果7鱼,那么张三把9个小时都用来生产鱼,为最大化产量=9条,此时张三拿出2条交换果子,

如按照1小时张三劳动=1小时李四劳动来交换,那么2条鱼能换来李四的果子=2小时/1.5=1.33个果子。劣于自给自足。
如按照1小时张三劳动=1个张三果子=1个李四果子,2条鱼能换来李四的果子2个。等于自给自足。。
如按照1小时张三1条鱼=1条李四的鱼=2个李四果子,2条鱼能换来李四的果子=4个果子,4果7鱼,优于自给自足。
------此时,假设李四全部时间用来摘果为6个,交换后,李四拥有2鱼2果。那么,2鱼2果必须为李四的自身偏好。

假设,李四的自身偏好并非2鱼2果,而是其他,那么对外贸易后的后果2鱼2果,劣于李四的自给自足。
但是,对李四来说,2鱼2果=2*3小时+2*1.5小时=9个小时=6个果子的劳动时间,等于李四的自给自足。


假设,一个果子为1元,一条鱼为1元,
那么,张三最大化产值=9元,李四最大化产值=6元,整体的最大化产值15元,相应产品为9鱼6果,
不妨,假设二人先把自身产品9鱼6果交给上帝,换回货币,张三领到9元,李四领到6元,
进而,张三按照自身偏好持币购买2果7鱼,货币花光,此时等于自给自足。
此时,余下了2鱼4果,此组合必须为李四自身偏好。
但是,对李四来说,2鱼4果=2*3小时+4*1.5小时=12个小时,优于自给自足。
假设,李四将自身偏好硬性改为2鱼2果,则花费4元货币购进(2果由上帝保管),手中余下货币2元,也优于自给自足。

但是,张三最大化产值=9元,李四最大化产值=6元,整体的最大化产值15元,相应产品也可为7鱼8果,
其中,张三生产7鱼2果,李四生产6果,
那么,张三领款9元,按照自身偏好持币购买2果7鱼,货币花光,此时等于自给自足。
那么,李四领款6元,只能花光6元购买自身的6果,或者持币待购。此时等于自给自足。

或者,张三最大化产值=9元,李四最大化产值=6元,整体的最大化产值15元,相应产品也可为8鱼7果,等等,
其中,张三生产8鱼1果,李四生产6果,
那么,张三领款9元,按照自身偏好持币购买2果7鱼,货币花光,此时等于自给自足。
那么,李四领款6元,只能花光6元购买5果1鱼,或者持币待购。此时优于自给自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6 02:02:56
1993110 发表于 2019-8-26 00:47
张三有生产能力,9小时能生产若干鱼,或者能生产若干果。譬如9鱼或者9果,或者说1包鱼或1袋果。
张三有 ...
你讲得很复杂,有劳动交换,有偏好,又有货币价格和财富价值。但是我简单讲,也仅讲一次。第一、交换是商品的交换,交换比例是商品的价格 ( 相对价格 ),不是劳动的交换。你搞劳动交换又搞商品交换,又有货币价格和财富价值,你把问题弄复杂,多出来的都不是比较优势原理关注的焦点,你想用那么复杂的方式是验证比较优势原理,你去玩,我不跟你玩。第二、商品交换比例要订在介于两个人生产商品的机会成本之间。张三生产1条鱼需要牺牲1个果子,李四生产1条鱼要牺牲2个果子,所以交换比例一定订在一条鱼要牺牲1到2个果子之间,这样子张三用鱼换李四的果子,双方才有利,交易才会产生。第三、这边只讲多多愈善,没讲特殊偏好。据此,我认为Krugman, Obstfeld and Melitz (2011)所发展的工具证明按照比较优势分工,通过交易,的确可以创造更大的消费可能性边界,双方的福利提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6 02:23:16
yenfeng1 发表于 2019-8-25 23:39
不是专业生产9条鱼6个果就完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这个生产点,透过交易,可以产生消费点比自给 ...
但是他若跟李四作交换,交换比例为1条鱼换1.5个果子,他就会多得0.5个果子,比他自己做好;
张三是1小时摘1果或1鱼,李四是1.5小时摘1果,3小时抓1鱼,
若按照张三的1小时=张三1果=张三1鱼=李四1鱼=李四2果=李四的3小时来交换,
则张三专门抓鱼9小时共9条,能换李四的18果,但李四摘果最大6个,
则李四专门摘果9小时共6个,能换张三的3鱼,则李四可能得到的所有组合是,3鱼,或2鱼2果,或1鱼4果,或6果。
再设张三的个人偏好是7鱼2果,则张三只能拿出2鱼换来4果,交换后为7鱼4果,优于自己搞自给自足。
此时假定李四专门摘果为6个,交换后李四拥有2果2鱼,此时,要么等于自己搞自给自足,要么劣于自己搞自给自足。

若按照张三1小时=张三1果=张三1鱼=李四1.5果=李四2.25小时来交换,设换2鱼,双方同意,不引入个人偏好,
并假设张三专门抓鱼9条,那么张三2鱼交换李四3果,交换后张三拥有7鱼3果=张三10鱼,优于张三自给自足。
并假设李四专门摘果6个,那么张三2鱼交换李四3果,交换后李四拥有2鱼3果=李四7果,优于李四自给自足。
但是,在上述分别优于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总产品总财富仍旧是9鱼6果-----真实可用的,不是10鱼7果----虚幻享用的。

引入货币,价格,
设1鱼=1.5元,张三只抓鱼9条=13.5元,李四只抓鱼3条=4.5元,则张三应该专门抓鱼有最大产值13.5元,
设1果=1元,张三专门摘果9个=9元,李四专门去摘果6个=6元,则李四应该专门摘果有最大产值6元,合计总产值19.5元。
以上是说,如果各自按照自己的最大产值来安排生产,比起按照自身的其他的较小产值来说,各自就会有最大产值。
设交换是,张三2鱼=3元=李四3果,其余自用。或者也可以是其他有关数量。
则交换后,张三拥有7鱼3果=13.5元=自身产值,李四拥有2鱼3果=6元=自身产值,交换前后不变。
就此来说,各自都是自力更生,各自等于自给自足。
也就是说,交换不会带来更多收入,只是互通有无。只有各自按照最大化产值来生产,各自才有最大产值。
引申来说,所谓比较优势,就是自身优势。
譬如说吧,菲佣有菲佣的优势,哈佛有哈佛的优势,哈佛做不好菲佣,菲佣难做好哈佛,各有各的自身优势。
又如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6 02:38:44
yenfeng1 发表于 2019-8-26 02:02
你讲得很复杂,有劳动交换,有偏好,又有货币价格和财富价值。但是我简单讲,也仅讲一次。第一、交换是商 ...
通过交易,的确可以创造更大的消费可能性边界,双方的福利提升。
交易不会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但是可以创造效用,譬如口味口感等等。
譬如,盐矿生产盐,草原生产羊。
如果不交换,则盐工吃盐,牧民吃肉,合计肉一吨,盐1斤。
如果交换,则盐工吃盐肉,牧民吃肉盐。合计盐1斤,肉一吨。
交换前后,总量不变,变的是口味口感。

那么,货物和货币的交换,不会创造货物,也不会创造货币,而是货物交换货币,货币交换货物。
换了之后,买主用货物,卖主发财。
商品经济,主要是发财,讲究发财,赚钞票,主要不是自给自足。

那么赚钞票,发财,就需要先有货物,货值,产品,产值。
有了产值货值,再去卖它,再去实现。如此而已,仅此而已。

那么需要什么样的产值货值呢?
看自身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自己会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干那就去干,应该干那就去干。
干了有风险,不干不挣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6 03:01:37
yenfeng1 发表于 2019-8-26 02:02
你讲得很复杂,有劳动交换,有偏好,又有货币价格和财富价值。但是我简单讲,也仅讲一次。第一、交换是商 ...
据此,我认为Krugman, Obstfeld and Melitz (2011)所发展的工具证明按照比较优势分工,通过交易,
分工不是交易,交易不是分工。

分工,是分头工作,各自生产。

交易,是各自生产,各自竞技。

并不是交易带来了最大化产值,

是眼下的自身优势,未来的自身优势,干好了工作,作出了产值,在市场上交易即换钱。

生产换成数字,数字换成产值,产值换成票子,不过如此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6 03:14:32
yenfeng1 发表于 2019-8-26 02:02
你讲得很复杂,有劳动交换,有偏好,又有货币价格和财富价值。但是我简单讲,也仅讲一次。第一、交换是商 ...
据此,我认为Krugman, Obstfeld and Melitz (2011)所发展的工具证明按照比较优势分工,通过交易,的确可以创造更大的消费可能性边界,双方的福利提升。
我觉得,所谓比较优势,就是自身的优势,就是竞争的优势,
就是比较自身的各种优势,优中选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立足眼下,着眼长远,自己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和战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6 13:35:26
yenfeng1 发表于 2019-8-26 02:02
你讲得很复杂,有劳动交换,有偏好,又有货币价格和财富价值。但是我简单讲,也仅讲一次。第一、交换是商 ...
商品交换比例要订在介于两个人生产商品的机会成本之间。张三生产1条鱼需要牺牲1个果子,李四生产1条鱼要牺牲2个果子,所以交换比例一定订在一条鱼要牺牲1到2个果子之间,这样子张三用鱼换李四的果子,双方才有利,
自给自足中,设张三的1鱼=张三的1果,李四的1鱼=李四的2果。这可以简称内部价。合计能生产15果或12鱼。
这里省略各自人力物力财力耗费问题。这里假设,鱼之间没有差异,果之间没有差异,二人各自生产9小时。
市场交换中,假设交换价格在上述内部价的范围之内,不妨假设为1鱼=1.5果之类。这可以简称市场价。

内部价来看,张三生产9鱼=张三生产9果,李四生产3鱼=李四生产6果。任意生产组合之间无差异。
市场价来看,张三生产9鱼≥张三生产9果,李四生产3鱼≤李四生产6果。按市场价能有最大化货值。
假设按照市场价生产,则张三生产9鱼,李四生产6果,合计9鱼6果。

市场当中,货物不一定全部用于交换,货主张三也不是仅与李四交换。
不妨假设,张三和李四协商同意,二人做如下交换:张三2鱼=李四3果。
交换之后,张三拥有7鱼3果,李四拥有2鱼3果,合计仍旧是9鱼6果。其中张三有7鱼3果=9鱼,李四有2鱼3果=6果。
也就是说,交换不创造财富,不创造产品货值,不创造生产效率,不创造社会福利。

内部价来看,张三生产9鱼,交换后张三拥有7鱼3果,相当于张三生产了10果=10鱼,
内部价来看,李四生产6果,交换后李四拥有2鱼3果,相当于李四生产了7果=3.5鱼,以上合计相当于17果或13.5鱼。
这也就是说,内部价来看,存在所谓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内心的比较盘算,不存在真实可用的所谓17果或13.5鱼。

市场价来看,张三生产9鱼,李四生产6果,合计9鱼6果。换后,张三有7鱼3果,李四有2鱼3果,合计仍旧是9鱼6果。
这也就是说,市场交换中,按市场价来看,不存在比较优势。
张三换前产值=张三换后产值,李四换前产值=李四换后产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6 13:53:50
例子如下:

A:摘一个果子需要1个小时,抓一条鱼也是1个小时

B:摘一个果子需要1.5个小时,抓一条鱼需要3个小时
现在我假设A与B每人工作时间都是9个小时,按照作者的观点,A全部用于抓鱼,一天可以抓9条,B全部用于摘果子,一天可以摘6个。两个人一共就是6个果子9条鱼。如果我让A每天6个小时摘果子,3个小时抓鱼,一天就可以摘6个果子,抓3条鱼。B也是每天6个小时摘果子,3个小时抓鱼,一天就可以摘4个果子,抓一条鱼,两个人一共就是10个果子4条鱼。那么,怎么证明6个果子9条鱼就比10个果子4条鱼价值要高呢?也就是前者比后者效率要高,从而比较优势是确实存在的呢?
哥哥我无知,也无能,我无法证明上述,也不懂上述证明。小凯是怎么证明的?大鹏你怎么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6 13:56:47
罗鹏 发表于 2019-8-25 14:10
不要把简单事情复杂化。
杨小凯的PPF分析是异常简单而正确的。
克鲁格曼不过在故弄玄虚。
克格曼故弄玄虚。
小凯杨简单正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6 20:44:09
1993110 发表于 2019-8-26 13:35
自给自足中,设张三的1鱼=张三的1果,李四的1鱼=李四的2果。这可以简称内部价。合计能生产15果或12鱼。 ...
那么比较优势是什么意思?

任意一个生产者,在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上有许多种可能,面临许多个生产经营方案,需要比较,做出选择,

按照市价来核算,这些方案各有产出值。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前提下,那当然要选择产出值更大的最大的那一方案。

这就叫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其实是:在自身各种可能成果当中进行比较,选择最好的。最好的比较着较好的不好的,当然是很得利。

换句话来说就是:如果不搞交换不想挣钱则一切随便。如果搞交换想挣钱则一切要按市价,挣钱多的是最佳方案。



上述,把比较优势给解释没了。

或许,它本来就是同义反复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7 13:23:04
自给自足中,设张三的1鱼=张三的1果,李四的1鱼=李四的2果。这可以简称内部价。合计能生产15果或12鱼。
市场交换中,假设交换价格在上述内部价的范围之内,不妨假设为1鱼=1.5果之类。这可以简称市场价。

内部价来看,张三生产9鱼=张三生产9果,李四生产3鱼=李四生产6果。任意生产组合之间无差异。

市场价来看,张三生产9鱼≥张三生产9果,李四生产3鱼≤李四生产6果。按市场价能有最大化货值。
假设按照市场价生产,且追求最大化货值,则张三应该生产9鱼,李四应该生产6果,合计9鱼6果。

张三生产9鱼,交换后张三拥有7鱼3果,内部价来看,相当于张三生产了10果=10鱼,
李四生产6果,交换后李四拥有2鱼3果,内部价来看,相当于李四生产了7果=3.5鱼,以上合计相当于17果或13.5鱼。
这也就是说,内部价来看,存在所谓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内心的比较盘算,不存在真实可用的所谓17果或13.5鱼。

市场价来看,张三生产9鱼,李四生产6果,合计9鱼6果。换后,张三有7鱼3果,李四有2鱼3果,合计仍旧是9鱼6果。
张三换前产值=张三换后产值,李四换前产值=李四换后产值,换前总产值=换后总产值。
这也就是说,市场价来看,不存在所谓比较优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7 14:57:56
自给自足中,设张三的9鱼=张三的9果,李四的3鱼=李四的6果。这可以简称内部价。合计能生产15果或12鱼。
可是,
张三生产9鱼,交换后张三拥有7鱼3果,内部价来看,相当于张三生产了10果=10鱼,
李四生产6果,交换后李四拥有2鱼3果,内部价来看,相当于李四生产了7果=3.5鱼,以上合计相当于17果或13.5鱼。
显然,17果或13.5鱼,是算计出来的,是内心虚构的,不是真实生产、真实存在的。

其实,自给自足或市场交换在整体来看都是:张三李四12鱼=张三李四15果,任意生产方案、交换方案下均无差异。
那么,所谓比较优势的所谓17果或13.5鱼,却大于真实生产、真实存在的15果或12鱼这是怎么弄出来的?

生产中看,张三的9果=张三的9鱼,交换后看,张三拥有的7鱼3果=张三生产的7鱼和李四生产的3果。
假若,张三生产的7鱼和李四生产的3果=张三生产的7鱼和张三生产的3果,则张三拥有了7鱼3果=张三生产了10鱼。

生产中看,李四的3鱼=李四的6果,交换后看,李四拥有的2鱼3果=张三生产的2鱼和李四生产的3果。
假若,张三生产的2鱼和李四生产的3果=李四生产的2鱼和李四生产的3果,则李四拥有了2鱼3果=李四生产了7果。

其实,果子相同鱼相同,产品上可混同。可是生产者不同,生产效率不同,劳动上有差别。而且劳动总量是不变的。
假若,张三换来李四实际生产的1果,被看成张三实际生产了1果,那么这就失误了错误了,也重复核算了总的劳动。
那么,这就会弄出来空幻的所谓比较优势的所谓17果或13.5鱼。
所以,多个生产单位的情况下,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核算,需要用到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7 20:48:07
上述都是特例,也不是特别显著。

那么,张三生产9鱼,李四生产6果,他俩交换4鱼=6果的话,会有:
在交换后,张三拥有5鱼6果,李四拥有4鱼。
此时来看,张三自给自足生产的话,可以有5鱼4果,可以有4鱼5果,或者其他生产组合,但是肯定不会有5鱼6果。
此时来看,李四自给自足生产的话,可以有3鱼,2鱼2果,1鱼4果,6果等等生产组合,但是肯定不会有4鱼或7果。
就此来说,比较优势成立。
也就是说,在市场交换后,各自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
推而广之,在市场交换后,各自趋向得到更多的东西,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组合。
也就是说,不需要说别的,可以仅看自给自足的最大化产量,和交换后拥有量。
即便是说,市场交换本身,并不能改变总劳动,改变总产量,改变劳动生产率。等等,等等。
即便是说,张三换前产值=张三换后产值,李四换前产值=李四换后产值,换前总产值=换后总产值。等等。


当然,极端来说,设张三9小时能抓9鱼或摘9果,或造9万个玻璃球,而李四9小时抓3鱼或摘6果,或9万小时造9个球,
那么,双方可以这样来交换:张三1球=李四6果,这仍旧属于比较优势。

那么,如果是说,李四的效率后来提高了,9个小时能摘果9个或者抓鱼9条,又当如何呢?
或许,比较优势就失效了?亦即,比较优势只在一方效率比较低下的情况下,才能够成立?
亦即,比较优势其实是比较劣势?

或者,如果张三9小时抓鱼9条或摘果6个,而李四9小时抓鱼6条或摘果9个,又当如何?
或者,如果引入货币,统一衡量张三的生产,李四的生产,张三和李四的交换,如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8 21:26:04
设9小时内,张三生产9鱼=张三生产9果,李四生产0.9鱼=李四生产6果。
那么,他俩做如下交换:张三1鱼=李四6果,换后张三拥有8鱼6果,李四拥有1鱼,这就是比较优势,是比较优势之一。

设9小时内,张三生产9鱼=张三生产9果,李四生产0.09鱼=李四生产6果。
那么,他俩做如下交换:张三0.5鱼=李四6果,换后张三拥有8.5鱼6果,李四拥有0.5鱼,这就是比较优势,是比较优势之一。

设9小时内,张三生产9鱼=张三生产9果,李四生产0.0009鱼=李四生产6果。
那么,他俩做如下交换:张三0.01鱼=李四6果,换后张三拥有8.99鱼6果,李四拥有0.01鱼,这就是比较优势,是比较优势之一。

设9小时内,张三生产9鱼=张三生产9果,李四生产0.000000001鱼=李四生产6果。
那么,他俩做如下交换:张三0.00001鱼=李四6果,换后张三拥有9鱼6果,李四拥有0.00001鱼,这就是比较优势,之一。

设9小时内,张三生产9鱼=张三生产9果,李四生产0.00000000000000000001鱼=李四生产6果。
那么,他俩做如下交换:张三0.00000000001鱼=李四6果,换后张三拥有9鱼6果,李四拥有0.00000000001鱼,这就是比较优势。

按照上述,仅此来说,比较优势似乎是比较劣势,也似乎是游戏儿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9 11:19:34
罗鹏 发表于 2019-1-8 15:57
原文主题已经关闭,但跟帖都没有指出其错误。
原主贴是:
我不是经济专业的学生,只是对这方面很感兴趣, ...
怎么到今天楼主仍不明白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根本就不会让这个社会的产品更多!因为比较优势根本不可能提高生产效率!这种试图用果子和鱼进行比较优势证明的,是荒涎不经的!比较优势能不能多挣钱?能!多挣钱后能不能买果子和鱼?能!能不能用多挣的钱,买一点点的鱼和一点点的果子,这个果子和鱼的数量极其微小,无限接近于零?不能!!!比较优势永远不能同时提高果子和鱼的产量。同时提高果子和鱼的产量是效率问题。所谓的比较优势,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主观评介更高了,永远不会提高实际产量。楼主害人害己!千万不要在错误的道路越滑越远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29 20:43:40
1993110 发表于 2019-8-28 21:26
设9小时内,张三生产9鱼=张三生产9果,李四生产0.9鱼=李四生产6果。
那么,他俩做如下交换:张三1鱼=李四6 ...
1993110兄,你这样的一直推演,没把大鹏先生的较优势原理逻辑给证明出来,卻把别人给搞糊涂了,这怎么办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30 10:17:09
罗鹏 发表于 2019-1-28 21:26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生产多种产品时,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点的轨迹。
在其左下方的点,意味着没有充分利用资 ...
罗鹏 发表于 2019-1-28 21:19
不是这样的。
同一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之间是不能说谁优谁劣的。
而可以肯定的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优于边界左下方的点。


那么你就是说,

1,如果不引入价格或者不引入货币,任意的理性的生产方案生产组合都同样好,都是相对最优的,互相之间无差异。

2,上述下,相对最优优于相对次优,但是相对次优不会发生不会存在。因为任何理性方案都最好,不能说谁优谁劣。

3,自给自足下的所有生产方案生产组合,等于市场贸易下的所有生产方案生产组合。生产可能性,是一定的不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30 13:29:01
罗鹏 发表于 2019-1-28 22:07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点之间是等价的,所以,完全分工和不完全分工亦是等价的。等的什么?等生产组织形式。
那么你就是说:

仅就生产来看,按照自己的理性的任意的生产方案,都是最优的。此时只考虑实物,实物本身。

换句话说,所谓比较优势,并不在于生产过程,并不在于生产效率,那是在于交换过程了。

假若比较优势,是在于生产过程、生产效率,那么就跟市场交换无关了,而不过是生产效率的比较而已。


所谓理性的生产方案、生产组合,意思是说,心甘情愿的,全力以赴的。不包括吊儿郎当、酗酒误事等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30 13:46:17
罗鹏 发表于 2019-2-1 02:02
自给自足时,自给自足的PPF是最优的;但与按比较优势分工时的PPF比较,就是劣的。按劣势分工的PPF,就是更为 ...
自给自足情况下的各种生产方案,对外贸易时候的各种生产方案,两个集合相等,产量、效率是一致的。
那不能说,自给自足时候1小时包1种水饺50个,或包2种水饺是60个,搞外卖了一小时包一种水饺是100,或者二种水饺是280。
在生产上,都一样,自给自足和对外贸易一样。

但是,搞对外贸易的时候,看的不是产量,不是任意生产方案下的产量,而是看产值(在这里不考虑销售问题)。
产值大,就生产。产值小,就不生产。一分钟包20个水饺每个1分钱,不包。一分钟包2个蒸饺每个2元,就包了。
此时,各种生产方案生产组合,就有了高低优劣,衡量标准就是产值。也就是看价格,看货币量,看挣钱的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30 13:58:10
罗鹏 发表于 2019-2-1 02:24
在技术一定、资源量一定时,多生产一种产品就要使得其他种类的产品减少产量。这是从资源稀缺性推出的结论。 ...
新古典(即不考虑自给自足还是分工)的PPF见下图。
新古典(即不考虑自给自足还是对外贸易)的PPF见下图。

见33楼,34楼的图形。


那么新古典的想法说法,我赞同。就是说:

1,在生产上,不需要区分自给自足,还是对外贸易。
生产嘛,生产本身是一定的不变的。
你居家吃水饺是这样,你外卖水饺还这样。生产效率是一样的。不会是说,你搞对外贸易了,就兴奋剂。
你居家吃水饺可能1种,你外卖水饺可能3种。或者反之。但是,前后劳动效率是一样的,可以假定一样。

2,在生产上,可能有各种生产方案、生产组合。
譬如,无论是居家吃水饺,还是外卖水饺,都可能是:
只生产一种水饺,产量100。或者,
只生产二种水饺,各自产量若干。或者,
只生产三种水饺,各自产品若干,等等。
那么,完全可以假定,任意生产方案下,生产者都按照自身最大效率来搞,都会实现自身最大效率,不会故意搞砸。
亦即,非最大化效率,故意磨洋工乱搞,都视同为不存在,都不需要考虑。


那么也就是说:
搞贸易或不搞贸易生产效率都一样。
搞贸易,看的不是生产效率,而是看哪一个生产方案能够产值最大化,相对最大化。
所谓比较优势,不在于生产,是在于交换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30 14:22:24
罗鹏 发表于 2019-3-30 12:52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不同产量组合点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充分利用资源的产量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不同产量组合点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充分利用资源的产量组合。
所以,不引入产值,只看实物的话,则任意的生产方案都是最优的,福利等等方面无差异。
所以,不考虑交易,只看生产的话,则任意的生产方案都是最优的,效率上各自是最大化。

那么,所谓比较优势,不是最大化效率,与磨洋工等等,来进行的比较。一比,前者最大。
那么,所谓比较优势,是在交换中产生。所谓比较优势,必须是提高了福利等等,或者提高了效率。
但是,如前面所说的,无论搞贸易与否,交换的前提是:劳动、产品、效率等,是一定的,不变的。
亦即,交换只是瓜分,针对一定总产出,总产出的整体,各自来瓜分,通过协商、交易进行了瓜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30 14:27:52
罗鹏 发表于 2019-6-19 02:33
不能理解比较优势原理,就不要进经济学的门了,搞哲学去吧。
阿罗,你的帖子我都拜读了。你在本帖当中,并没有直接论证比较优势,没有证明比较优势,也没有定义比较优势。
看来,你很懂比较优势,但是你在本帖当中,并没有说神马是比较优势。
前面,小凯的那个图形,也仅是说,生产可能性,包括最大化生产的可能性,非最大化生产的可能性,不妨选前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30 15:11:56
yenfeng1 发表于 2019-8-23 01:46
我在这里提供与楼主不一样的分析说明。 我采取Krugman, Obstfeld and Melitz (2011), Internatio ...
有些人会忽略交易 (贸易)  的作用:要获得比较利益专业分工的好处,一定要透过交易 (贸易),才能扩展消费的可能性集合。也就是说没有交易,只有专业分工是无法获得增加消费的好处。
由此图可以得出专业化再交换所形成的最大消费可能性边界较大,表示福利较大。


上述思路对头,对路。论证所谓比较优势,一定要着眼于交换,一定要看交换后的福利。


我举个例子:

设生产中,有最大化效率的二个生产:张三生产9鱼=张三可产9果,李四生产6果=李四可产3鱼,换前生产9鱼6果。
设交换中,他俩交换:4鱼=6果。
则交换后,张三拥有5鱼6果,李四拥有4鱼换后合计9鱼6果=换前生产9鱼6果
换前换后,对比来看:

对比来看,张三自给自足生产的话,可以有5鱼4果,可以有4鱼5果,或者其他生产组合,但是肯定不会有5鱼6果
对比来看,李四自给自足生产的话,可以有3鱼,2鱼2果,1鱼4果,6果等等生产组合,但是肯定不会有4鱼或7果
就此来说,比较优势成立。
也就是说,在市场交换后,各自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
推而广之,在市场交换后,各自趋向得到更多的东西,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组合。
也就是说,不需要说别的,可以仅看自给自足的最大化产量,和交换后拥有量。

但是,
1、市场交换本身,并不能改变总劳动,改变总产量,改变劳动生产率。
2、整体来看最大化总产品是:15果=12鱼。这限定了一切生产组合、交换组合。看整体则无比较优势。
3、上述例子中,换后合计9鱼6果=换前生产9鱼6果交换前后总福利不变,且张三和李四都增加了福利。
4、张三换前产值=张三换后产值,李四换前产值=李四换后产值,换前总产值=换后总产值。看产值则无比较优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8-31 21:16:19
实物上来看,交换的前后,货物总量不变。

市价上来看,交换的前后,货物总值不变。

那么,任何市场交换,都可以看做对货物总量或货物总值的瓜分。

那么,比较优势是哪里来的?真的存在,能够成立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9-1 03:22:40
1993110 发表于 2019-8-31 21:16
实物上来看,交换的前后,货物总量不变。

市价上来看,交换的前后,货物总值不变。
这个主题通常会搭配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和边际转换率一起说明讲解。
机会成本:获得一件商品所必须牺牲的代价。
生产可能性边界:某个经济体系,用尽所有生产资源和技术,生产两种商品最大产量各种可能的组合。
边际转换率: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线斜率,意义是增加一单位商品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商品的生产数量。这正是增加一单位该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比较优势:此人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人,则此人在生产该种商品就拥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两个人按比较优势从事专业化生产,在通过双方交易后,双方都会受益。

        这是比较优势原理想表达的意义,元素里有机会成本、有交易和交易比例 (交易价格),我一直不清楚1993110兄,您为啥一定要加货币、财富、储蓄这些元素,去验证比较优势原理。

        首先,讲比较优势原理一定要画出两人的生产可能边界,一般的设计都是最简化的假设,得出线性的生产可能边界,从两人生产可能边界的斜率获得边际转换率,边际转换率就是增产横轴标示的商品的机会成本,只要这两个人的生产可能边界的斜率不一样,就有比较优势。按比较优势原理专业分工,生产可能边界较平坦就专业生产横轴商品,生产可能边界较陡的就专业生产纵轴商品,双方资源放在机会成本最低的方式生产,最有效率其他的生产点都会用到机会成本较高的方式生产,相较下,效率就损失;专业分工之后通过交易换到自己所需商品,双方的消费就会超出个人生产可能边界之外,其表示双方都受益。我以1993110兄提问的问题再做说明。
比較優勢1.JPG

蓝色线是李四生产可能性边界,a点和 b点位于蓝色线上,表示两点都用尽9小时劳动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组合,符合生产效率。a点是专业生产果子,b点的决定可由以下的故事理解:李四的生产点原本在a点,因为李四想消费一条鱼,用自己的技术,减少2个果子的劳动投入,转至生产鱼而获得1条鱼 ,从a点移到b点,所以b点可视为李四一个生产点兼消费点。若张三和李四以比较利益专业分工,以果子:鱼=1.5:1交换比例做交换,可以让消费点由a点移到c点;b点和c点相比,c点可消费较多的鱼,因此以比较优势原理专业分工,再做交易,可获得比自给自足时还要大的消费可能性边界。
        这当中,交换比例是重要的关键,假如交换比例是果子:鱼=2.5:1,这个交换的结果跑到d点,让李四用两个果子换不到一条鱼,则李四宁愿采用自己的技术生产鱼,也不愿交易。
        图中红色虚线为李四专业摘果做交易的最大消费可能性边界,比蓝线自给足的最大消费可能性边界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9-1 03:35:49
1993110 发表于 2019-8-31 21:16
实物上来看,交换的前后,货物总量不变。

市价上来看,交换的前后,货物总值不变。
罗先生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显示比较优势,可以在Varian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查到 (ch 33)。附上部分内容。
Varian_Fig33.8.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9-1 03:47:18
1993110 发表于 2019-8-31 21:16
实物上来看,交换的前后,货物总量不变。

市价上来看,交换的前后,货物总值不变。
比教優勢01.JPG


        图上显示张三、李四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两人联合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为边际转换率,就是增加生产一单位所要牺牲果子的数量,此为生产鱼的机会成本。张三生产鱼的机会成本为减产1个果子,李四为两个果子。搭配到两人联合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两人把资源投注专门生产果子为15个,两个人想要增加一单位鱼,就必须选择用哪个人生产鱼的技术最为有效。以机会成本的标准选择,是张三的机会成本较低,因此选择张三的技术,造成两人联合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鱼数量从0到9的边际转换率为 -1;到了生产第9条鱼时,张三的生产资源已经用尽,若要接下去生产第10条鱼,就必须使用李四的技术,因此第9条鱼之后的边际转换率就变成 -2 。
        罗先生证明,两个人没有专业化生产单一产品的联合生产数量,不会在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是在生产可能性集合内,表示这样的生产没有达到生产效率。
        gao7100先生提出一个问题:在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大部分的生产点是有一个人专业生产机会成本较低的产品,另一个人生产两种商品,而只有一个点是两个人专业化生产机会成本较低的产品,在上图就是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点 (9, 6)。此时,要如何证明按专业分工点 (9, 6) 优于 其他点 (7, 8)、(8, 7)、(10、4)。罗先生认为:这些点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无法用生产效率判定哪一个比较优。

        我认为要证明比较优势原理的专业化生产最优,需要回到专业分工后再行交易,只有在专业化分工的状态,获得消费可能性范围才是最大的,而优于其他点 (7, 8)(8, 7)(1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9-1 03:53:30
本帖有做更正,原回帖的想法有误,做大幅修正。先利用前面帖子所画的图形搭配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证明张三专业化生产鱼9条,李四专业化生产果子6个,再进行交换,交换的比例为果子:鱼=1.5:1,可以证明交易的后的消费数量大于自给自足的消费数量。然后再用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某一点:(8,7),张三生产鱼8条,果子1个;李四专业化生产6个果子,若不进行交换,无法优于专业化分工再进行交换的结果;即时进行交换,也无法优于专业化分工再进行交换的结果。

比較優勢3-1.JPG

首先专注于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 (9,6),这是张三专业化生产鱼9条,李四专业化生产果子6个的生产点,此点在上图中与虚线围成四边形是他们的产量集合。里面的绿线为李四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黄线为张三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红线为价格线,有两条,他们的斜率为-1.5,两条线分别与两人专业化的生产点连接,表示他们可以透过商品交换,以果子:鱼=1.5:1的比例,由生产点沿着价格线移动到他们想要的商品组合做消费。在图中,李四可以专业生产6个果子,用3个果子和张三交换2条鱼,在点(2,3) 进行消费。张三可以专业生产9条鱼,用2条鱼和李四交换3个果子,在点 (7,3) 进行消费。这两点消费点均在两人的个别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意味着这样的专业生产方式再进行交易模式,比自给自足的生产消费模式好。两人面对的价格线在个别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也证明此观点成立。

比較優勢3-2.JPG


上图显示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某一点 (8,7),无法优于比较优势专业分工的生产点。同样的方式,我们选择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 (8,7),这是张三生产鱼8条、果子1个,李四专业化生产果子6个的联合生产数量,图中点 (8,7)与虚线围成四边形表示他们的产量集合。四边形内的线和上图一样。不同点是张三的生产点变成点(8,1),所面对的价格线为红色虚线,在红实线的左边。假如他们不做商品交换,消费点就在自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无法优于专业分工生产再进行交易模式;假如他们也进行交易,以果子:鱼=1.5:1的比例交换,例如:李四仍然以果子3个换鱼2条,消费点可移到点(2,3) ,张三在这个交易可以由生产点(8,1) 移到点 (6,4) 进行消费。对张三而言,移动的轨迹在专业化分工价格线的左边,表示张三在此生产-交易模式下的消费集合缩小,无法优于专业分工后再进行交易获取所需的模式。
      下图显示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某一点 (10,4),无法优于比较优势专业分工的生产点。同样的方式,我们选择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 (10,4),这是张三专业化生产鱼9条,李四生产鱼1条、果子4个的联合生产数量。图中点 (10,4)与虚线围成四边形表示他们的产量集合。四边形内的线和上图一样。不同点是李四的生产点变成点(1,4),所面对的价格线为红色虚线,在红实线的左边;张三的生产点变成点(9,0)。假如他们不做商品交换,消费点就在自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无法优于专业分工生产再进行交易模式;假如他们也进行交易,以果子:鱼=1.5:1的比例交换,例如:李四仍然以果子3个换鱼2条,消费点移到点(3,1) ,张三在这个交易可以由生产点(9,0) 移到点 (7,3) 进行消费。对李四而言,移动的轨迹在专业化分工价格线的左边,表示李四在此生产-交易模式下的消费集合缩小,无法优于专业分工后再进行交易获取所需的模式。

附件列表
比較優勢2-2.JPG

原图尺寸 92.78 KB

比較優勢2-2.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9-1 11:56:17
yenfeng1 发表于 2019-9-1 03:47
图上显示张三、李四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两人联合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为 ...
罗先生证明,两个人没有专业化生产单一产品的联合生产数量,不会在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是在生产可能性集合内,表示两个人没有专业化生产单一产品的联合生产数量是没有达到生产效率。
罗先生证明,两个人没有专业化生产单一产品的联合生产数量,不会在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是在生产可能性集合内,表示两个人没有专业化生产单一产品的联合生产数量是没有达到生产效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