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o11 发表于 2010-1-19 20:39 
whm303 发表于 2010-1-19 18:00 
马祖早就说过,一旦资产阶级占据了统治地位,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而存在就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为什么?人研究自然界,可以保持客观的态度,是因为人可以置身于研究对象之外;人研究社会,自己就是自己的研究对象,涉及到利益攸关的问题,还能置身事外么?经济学不讲阶级性,那是扯淡。西经不是有个“经济人假设”么,把这个假设应用到经济学家的研究行为本身,就会产生悖论。
在当前,马祖的这个判断至少可以应用在主流经济学上。
======================
这也是偏见。
至少到现在也无法证实。
我的这段议论只是想表达这样的观点:学习研究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尽信书不如无书。无论何人的理论,无论什么样的观点,我们都要善于把握其文字背后的逻辑和用意,既不宜盲从,也不宜全盘否定。
马祖说资产阶级经济学是辩护论,我赞同这个观点。但是,辩护有两种,一是主观的辩护,一是客观的辩护。所谓主观的辩护,即蓄意的辩护,这种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毫无学术道德和学术良心,明知自己是在说假话,但决意以谎言冒充真理。这种人只能以两个字来形容:无耻!所谓客观的辩护,即无意识的辩护,这种人没有辩护的故意,自以为是在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对于自己的理论和观点深信不疑。但是由于阶级地位、实践和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其理论和观点客观上起到了辩护的作用。这类人可以是学者,可以是大师。他们的观点中有谬误,更有真理。对于这两类人的观点我们要区别对待,当然,这两类人的头上从没有贴好的标签,仍需要读者自己去甄别和判断。
学习和研究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一个人从无意识到有思想,从咿呀学语到研究经济理论,总是在既定的实践和理论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个既定的环境决定着我们能接触到什么东西,能够吸收和继承什么东西。人在学习的初期,是几乎没有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在理论观点上只能是先入为主。在家里父母的话是正确的,在学校老师的观点想必没错。随着知识的积累,我们就会发现,对于同一事物和现象存在着不同的、对立的、甚至相反的观点和理论,这时,兼蓄并收已不可能。因为人作为有理性的动物,对于理论观点的认同和接受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无法理解则难以接受。因此,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必然要形成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逻辑。我觉得,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是理论工作者最为基本的要求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