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040 45
2010-01-1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9 17:01:32
晏智杰、潘志新不过讲了几句“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话,就被骂的狗血喷头,
真是冤枉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9 17:14:35

这个潘志新还写了篇"线性历史观是劳动价值论的根源"的论文(http://www.xslx.com/htm/jjlc/lljj/2006-12-15-21087.htm

和我的观点有一致之处,估计属于巧合,因为在他的文章中没有提到阅读过我的下属文章。

我发表在“经济学家”网站的文章,题目是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和谬误》

             文章提交者:李克洲          发表时间:2005-02-1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9 17:20:58
作者:潘志新
文章来源:
浏览:181 次
人大教授引用潘志新的研究成果

自从潘志新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研究成果公布以后,一石激起千重浪,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震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史》(庄福龄主编)的作者之一刘利华在其《超越马克思主义》(征求意见稿)中引用了潘志新的研究成果。该文发表在天益社区网(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199066),原文如下:
天益社区  马克思主义研究  超越马克思主义(征求意见稿)刘利华-(四)   
超越马克思主义(征求意见稿)刘利华-(四)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马克思主义研究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199066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局限性和实践恶果
一、科学主义、唯物主义的绝对主义导致的自负和封闭
二、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片面认定导致的对人类普遍价值的理性抛弃
三、带有还原论思维印迹的畸形辩证法
四、简单化、空想性与偏激性的问题

……
这种还原论的思路也贯穿到历史唯物主义整体之中。几乎历史唯物主义的每个重要命题,都存在着这种还原论思路导致的在逻辑上──无论从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的意义上都如此──就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比如:
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说: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它与动物的本能的活动不同之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都作过清楚的论述,即劳动是只有人才有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当主体能从事劳动时,主体一定已经是人了。在逻辑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劳动是人  所特有的活动”这两个论断是悖论,只有劳动不是人所特有的活动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它创造了人。
2、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和来源。这个提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不是很明确,但是他们对于实践的论述不反对这样的认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详细论述了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人的实践。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则明确地归纳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和来源”。这实际上也意味着一个悖论,即当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和来源”时,显然是假定了实践的某个阶段或实践的某种情况是与认识隔绝的,与认识无关的。然而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段精彩表述,人的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比最突出特征,就是它是有意识活动作为前提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即,只要是说实践,那一定是说人的实践,而一说人的实践,一定是意味着其中已经有人的能动的意识活动在起作用了。“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和来源”,当其所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实践和由此实践提供的具体的新认识的时候,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笼统地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则冲撞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内涵的界定。还有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等等。被决定的方面只有反作用,而在“归根结底”的意义是被决定的,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未能彻底摆脱西方还原论式思维模式情况下的理论假定。他们坚持的是唯物的一元决定论。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中单个元素的作用只能在整体中才能确定,而有着丰富系统思想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明显地一定要把整个系统还原到一个点上,已经落入西方传统哲学之实体性而不是关系性的思维模式中了。

潘志新提出,马克思所使用的生产力概念的笼统和模糊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关系的几重意思的逻辑矛盾“能导致唯物史观的彻底瓦解”,并认为,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思想,“也是19世纪西方传统的分析-还原的思想方法的结果。”他在文章中以马克思论证人的本质时用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恩格斯以力学中以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求合力的方法来比喻人类历史发展的情况,以及马克思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中,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按照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这样一个变化顺序进行”等等作为断定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一种线性历史观,显然对唯物史观的辩证性估计不足。不能把唯物史观简单地等同于“线性思维方法”,因为,考虑到恩格斯晚年关于政治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明确论述,可以说,唯物史观已经达到了很自觉地强调历史中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程度。潘志新把黑格尔也时结为“线性历史观”,这也不够公平,因为黑格尔也很自觉地意识到了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而且潘志新由于对辩证法的理解过于表面,他也走入了与当代西方哲学同样的误区,即由承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而走向了否定历史发展存在可为人认识的规律性。尽管有这样的不当,潘志新看到马克思主义存在着还原论的问题却是相当深刻的见地。历史唯物主义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悖论的原因,主要就在于它把在存在意义上等价的两个方面,一定要归入其物质因素最终决定,或物质因素第一性这样一个思维模式中来。而实际上,当人类能劳动的时候,他一定已经能思想了;当人可以实践的时候,他一定已经能认识了;当人类社会有生产力存在的时候,它一定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组织起来并在其形式中存在的;当社会形成经济基础的时候,一定已经有与其相应的上层建筑与它互为关照了;当人在社会存在中活着的时候,他的意识也一定也在对社会存在发生着程度不同效果不同的影响了。
……

除刘利华教授的引用外,潘志新的研究成果还在《学说连线》、《哲学门》、《天涯网》等媒体广泛流传,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亮点。2008年3月7日,《中国学术论坛》曾邀请潘志新作为网聊嘉宾,就“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敌”与全国网友进行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9 17:27:11
以下引自我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中的一章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
          英国一位在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方面非常著名也非常没有成就的经济学教授—
斯蒂德曼,曾写下如下这段歪打半着的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唯物主义的剖析与坚
持马克思的价值数量分析是背道而驰的;继续坚持后者对于展开前者是一个主要的障碍。
看来这一点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它对,就对在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哲学基础与其
唯物主义哲学的不一致性,这是“半着“的地方;但他认力坚持后者对于展开前者是主
要的障碍,却是错误的,与此正相反的观点倒是正确的,即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正
确的方面及启示的方面对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唯物主义分析是非常有帮助的。西方有
句名言叫做: “条条道路通罗马”,我理解它意思就是:方法的不同,并不会影响所应
取得结果的同一性,如果方法的应用不出错误的话。
           一个人嘴上讲的,和他实际上做的,可以完全不同,对此,大概人所共知。对于马
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我也不是看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第一卷前言中的表
白,而是看他在《资本论》整个理论体系实际应用的到底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他在
《资本论》中从而也就是在价值理论中应用的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但我却认为,在他的
劳动价值理论方面表现出来的哲学基础,却是和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东西。
         我把哲学定义为存在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在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已横扫一切的时代,
讲什么存在论,似乎是很荒谬的。但是,有一点却是一点也不荒谬的,即我们现在认为
荒谬的东西,我们的前人并不认为荒谬,而认为是真理的一部分,而且他们从这些荒谬
的东西中,给我们创造出了(或者说在这些谬误的营养基上生长出了)巨大的文明(包
括文化和科学),纵使很有名的分析哲学家—波普,也承认存在论的启示价值及其建立
人类认识体系统一性的历史意义。
         大凡有一定哲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古希腊哲学中有一棵非常美丽且生命力旺盛的
理论之树,那就是柏拉图哲学,柏拉图哲学的存在论是理念论,即认为在变幻不定的现
实世界(表象)后面,存在着一个完全确定的统一的实体世界——理念世界。在现实世界
和理念世界之间,存在着许多阶梯,从世界上各种具体事物及人类思维中存在着的各种
意识到完全的理念世界之间,是参差不齐的序列,其真实性也高低不等,这些处在不同
阶梯上的事物及意识,由于分有理念的多少不同而具有不等的真实性,这就是著名的“
阶梯说”和“分有说”。以上通常被认为是成熟的柏拉图哲学的主要内容。
        不管这种存在论被现代人看作是多么荒谬,他正是在这种存在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古
希腊哲学中著名的认识论,由此认识论,取得了巨大文明成就。这种认识论有两方面的
内容:一方面是范畴论(即概念论),另一方面是方法论。柏拉图哲学给予范畴以最高
的接近理念的地位,这样,范畴的严格性和统一性,就超越了现实世界中同类事物和现
象的纷杂,从而使被认识的对象具有了人为的稳定性和可认识性,后者是科学产生的基
础。柏拉图哲学派生出的方法论,给人类认识事物建立了统一的方法指南,那就是从理
念论中派生出的“现象—实体”的认识方法,由于现象到实体之间有一系列的阶梯存
在,从而各阶梯上的事物有不同真实性,这就允许认识的重复性及渐近性的存在。
这种
认识方法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的一维性,即现象和实体之间,只有一种联系 ,
这种一维性和人类的大脑思维能力是一致的,确切地说,是和人类早期思维能力一致的,
要知道从一维认识(也就是线思维)经二维认识(面思维)、三维认识(立体思维)到
多维和系统认识(复杂思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的大脑,只提供运用多维和系统
认识的可能性,绝不就是天生就有这些能力,这些能力是历史的产物!
         柏拉图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哲学,
其渊源及发展的痕迹都极为明显。黑格尔的存在论、范畴论、方法论都可看作是动态的
发展的柏拉图哲学。这里没有必要详加举例,我们只要看一下黑格尔关于“现象—本质”关
系的研究与柏拉图关于“现象—实体”关系的研究就可确证。尽管如此,我也并不认
定只有说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柏拉图哲学才是正确的,我只是说,这是我在
研究之后得出的假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受
柏拉图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影响比受唯物主义、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总和还要大。
       对于上面的论点和假设,除了马克思口头承认的以外(他在前言中讲,他在《资本
论》中玩弄起了黑格尔哲学,并自认为是黑格尔的学生,我们还有这样两个体现在整
个《资本论》体系含劳动价值理论分支的证据:(—)从范畴(概念)应用上看:马克思认
定商品交换背后有价值,价值的实体是劳动,从而说明马克思是受到黑格尔哲学进而受
到柏拉图哲学的存在论的影响的。黑格尔有“本质”而没有“实体”这样的概念,只有
拍拉图哲学才有“实体”、  “本体”这样的范畴。㈡马克思从《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三
卷对价值理论的阐述,明显存在这样一个序列:  “价值实体—各种阶梯—市场价格”。
马克思认定(他自己认为是证明了)  “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而各种阶梯是从
商品平均价值经生产价格到市场平均价格之间各种价值、价格形式,它们越来越“表面
化”,和劳动(即价值实体)的关系越来越远,从而反映价值的真实性也越来越差,到
了市场价格,则几乎看不到“价值关系或价值规律”了,似乎市场价格只受供求的调节
后者又反过来调节供求。这一序列和柏拉图哲学中的序列,何其相似。此外,马克思提
出劳动价值理论而没有提出象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这种认识的一维性也是极其
明显的,对于这一方面,让我们和边际效用学派的一维认识方法及马歇尔的供求决定价
值论的实证主义的二维认识方法比较一下,也许有益于对这一假设进行论证(下面箭
头表示决定和被决定因素,两线表示双向决定和被决定关系:
    1)马歇尔二维方法:
    供给--价格--需求
    2)边际学派一维方法:   
价格——价值——边际效用   
3)马克思一维方法:
    劳动——价值——价格
    当然,当代的经济学者会以多维和系统的方法来认识市场价格决定的复杂性,对此,
我们没有必要详加叙述,这和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这儿只想强调这样两点:㈠我们的
假定是有根据的,㈡由此假定得出的结论是有启发性的,不管用什么认识方法,对市场
价值决定因素及形成过程的分析结果,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即是说结果不应
因方法异而异,只要方法应用正确的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9 18:00:56
就国内所谓经济学大家所发表的公开言论来看,我就没发现有人读懂了《资本论》。当然,这并不排除有人读懂了《资本论》,可能只是不敢说而已。因为真要是按照《资本论》的逻辑说话,头面人物是不会喜欢的,搞不好饭碗也不保。可惜的是不少初涉经济学的年轻人还真以为那些“经济学家”是在客观的研究经济学,把他们的书籍和文章当成“学问”来读。

马祖早就说过,一旦资产阶级占据了统治地位,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而存在就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为什么?人研究自然界,可以保持客观的态度,是因为人可以置身于研究对象之外;人研究社会,自己就是自己的研究对象,涉及到利益攸关的问题,还能置身事外么?经济学不讲阶级性,那是扯淡。西经不是有个“经济人假设”么,把这个假设应用到经济学家的研究行为本身,就会产生悖论。

在当前,马祖的这个判断至少可以应用在主流经济学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