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男孩”
这样的题目 以为是言情呢
作为一个应试立教的国家,出几个考试奇才,未足为怪;能出人才,倒是奇怪。说28岁考上了、24岁考上了、23岁考上了、21岁考上了……要是有人12岁就考上了,拿着证书找你应聘,就算没有童工的限制,你会请他吗?他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吗?
记得当初读大学时一位同学选婚姻法,论文是离婚的相关研究,屡试不第。导师说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既没到结婚年龄、也不能结婚、更没结过婚、还别说离过婚,对“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的认知实在是书本加教条加皮毛加幻想,实在不是“你多谈几个男朋友就能理解得了的”。
这还只是年纪和阅历问题,有些属于心性问题。那位同学的问题就不仅年纪轻、阅历浅,毕业后找男人也关注对方开不开车而已。其实她该留意的是:一、车是谁掏的钱,父母、单位、朋友还是银行?二、他在车里听什么,评书、路况、新闻还是肖邦?
所以,建议大家思考一下: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只为了考试;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只为了毕业;毕业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只为了求职;求职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只为了挣钱;挣钱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只为了糊口;糊口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只为了老死而非饿死?
一句话,我们以什么作为自己行为和评判他人行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