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链接:
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487621
2、文章摘录:投资要点
2018年M1和M2增速缺口走阔指向存款“去活期化”趋势,既有解释存在不足。2018年M1增速快速下降,M2同比温和下降,M2和M1同比缺口拉大。逻辑上说,单位活期存款增速下行拉低M1同比,单位和居民活期存款增速下降拉低M2同比;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存款的“去活期化”,即居民和企业部门存款中的活期占比下降。
存款“去活期化”特征指向单位活期存款和准货币增速逆势变动,这可有效解释2018年M2和M1缺口为何迅速走阔。那么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现有部分解释从房地产销售和财政开支进度入手,但严格来说它们与M1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也有部分研究从影子银行的规模收缩入手,但这可解释M2增速变动,对缺口走阔缺乏足够解释力。
2018年存款“去活期化”与去杠杆密切相关。银行加大揽存力度,微观交易活跃度下降是存款“去活期化”的直接原因。活期存款持有取决于两个因素——定期存款利率(负相关),交易活跃度(正相关)。2018年存款“去活期化”主因在于去杠杆带来金融体系结构变化:第一,“存款荒”大环境下银行揽存竞争加剧,表内存款利率上行;第二,实体投资和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度下降,活期持有动机下降。即便派生的总量货币(M2)增速下降,定期存款依然微幅回升。
同样经历去杠杆,为何2017年未见存款“去活期化”?2017年信用不弱,去杠杆重点在同业金融;2018年杠杆去化重点触及表外刚兑内核,一则导致信用扩张受阻,表外进一步缩规模;二则表现为基建投资下降,金融和实体投资活跃度降温。由于信用收缩非源于市场内生需求下行,信用端“量缩价升”。资产决定负债,存款端“量缩价难降”。虽然二季度后货币条件转为边际宽松,金融市场利率下行,但由于存在金融和信贷市场二元化,利率传导并不顺畅。所以一面是存款利率难下,一面是实体投资和金融市场利率下降,存款“去活期化”应然而生。
目前M1和M2增速缺口大概率位于底部区域,未来或有反弹。M1和M2增速缺口回升有赖于存款“活期化”条件开启。2018年存款“去活期化”源于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信用扩张和表外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受抑;信贷和金融市场二元定价;货币流动性由紧转宽。后两条指向货币传导机制不畅。故存款“去活期化”的逆向操作有两条:一)缓释信用抑制,金融端推动多渠道融资,实体端推动投资需求;二)疏通货币传导机制,尤其注重疏通金融市场利率向信贷市场利率传导。在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政策倾向。
去年10月以来信用修复政策加码且效果显现。非标缩量收敛,社融企稳,融资利率下行。按照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述,未来或有直接融资渠道扩张,两率并轨推进,货币传导效果进一步显性化。随着信用约束进一步缓释,货币传导进一步疏通,M1和M2缺口将大概率有改善。我们判断当前M1和M2缺口处于底部区间,未来或趋于反弹。
M1和M2增速缺口近似于“持有现金的动力”,这个指标对我们观测金融市场意义较大。M1代表经济中相对活期化的货币,但它同时还受货币供应多少的客观影响。M1与M2结合起来,即M1与M2增速缺口更能表达在既定货币供应条件下货币的活跃度,我们可以近似表述为“持有现金的动力”,持有现金的动机取决于实体投资活跃度和金融市场活跃度,即企业和居民对于经济及流动性的短周期预期。这也是观测这个指标对我们研究金融市场和资产定价的意义。
核心假设风险:需求下行超预期,中美贸易摩擦超预期
3、文章感想:货币状况一直是经济界讨论的热点,M2、M1体现了经济的健康状况,M2是信心、杠杆强度,而M1更体现了经济的活力。两者协同表现,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但当前两者差距逐渐扩大,活期存款减少是主要原因。这可能有两个原因导致,首先人们金融意识越来越强,理财意识越来越大,不会将大量钱财放在低利息的活期存款上。另外一方面,也体现了经济低迷,交易活力不强。
4、昨日阅读:0.5小时。
5、总阅读:17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