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372小时。
昨天阅读了美国经济学家戈特弗里德‧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一九○○~一九九五)的著作:繁荣与萧条。哈伯勒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阐明了价格水平概念和使用价值指数衡量其变动的方法;根据当代的一般均衡理论详细阐述了古典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并由此引申出福利的含义;对自由贸易和保护的优点与不足做出了精确的陈述;还综合了经济周期的主要理论,剖析了通货膨胀的起因和医治办法等等。《繁荣与萧条》发表于一九三七年,第一版问世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引起了关于经济周期问题的热烈讨论,并先后四次重印。该书是西方有关经济周期理论集大成的著作。书中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找出了他们的共同之处,对经济周期的发生与发展做出了综合的陈述,并为避免经济危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哈伯勒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他从就业、消费、生产这三个方面来定义萧条与繁荣,并且把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周期与学术意义上的经济周期相区别,阐明了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高涨、低落、危机和复苏,并且指出了周期的两个经常性特征:一是生产与货币需求的平行动向,二是生产品格外猛烈的波动。哈伯勒又对扩张过程和收缩过程进行了分析:从扩张的起点开始,分析扩张在未运用生产原物料条件下的演进,他认为,此时劳动力的供应具有充分的弹性,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价格、成本和利润都有提高,固定资本投资受到刺激成长并尤为显著。哈伯勒认为经济走向复苏的原因主要有:生产者支出、可投资金供应的成长、可投资金需求的成长、对投资的某些刺激和消费支出的成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