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了!
快实施金融监管吧
·
2010-02-11
·
工商时报
·
【陈怡均】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史蒂格利兹(Joseph Stiglitz)投书金融时报指出,尽管金融风暴促使成立全球性监管机制的声浪浮现,然而由于各国达成共识困难重重,政府应先在国内采取行动。
在经济危机尚未爆发前几年,全球弥漫着法规自由化的风气,多国争相淡化金融规范的影响力,而冰岛就是最典型的范例。虽冰岛在这场竞争中夺冠,却使得该国人民成为输家。有鉴于此,建立新的监督制度成为国际间讨论焦点,但进行全球协调(global co-ordination)的问题和挑战却也随之显现。
受到监管的银行对此扬言,若严格的制度开始实施,将把业务迁往别处。由于现代金融业是一个不受拘束的产业,因此银行业的威胁确实有可能付诸实行。倘若不同地区的监管机制各异,那么则有可能引发法规套利的情况。然而若是金融业纷纷移至规范最少的地区,那么全球金融系统的弊端仍将续存。
史蒂格利兹表示,虽然国际间认同就金融规范进行协调的必要性,不过要打造一套有效的全球监管制度,进展势必非常缓慢。上一波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稳定论坛」也应运而生,但显然成效有限,以致于无法阻止一场更惨烈的经济衰退在10年后引爆。如今G20希望藉由将该机构改名为「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且增加一些新成员等作法,冀望有所改变,不过史蒂格利兹对此投以质疑的眼光,认为改变不会那么简单。
此外,各国考量的轻重缓急也大不同:法国和英国目前着重于振兴计画,美国则致力对付银行自营交易业务。尽管英国央行总裁金恩(Mervyn King)和许多学者皆提出警告,认为那些「规模太大、纠结太深、牵连太广到不能倒」的企业将带来的威胁,然而迄今G20里没有一个国家想要引发争端。虽然美国欧巴马总统上任1年后终于推出金融改革方案,但仍未针对店头市场(OTC)、不透明且复杂的衍生性商品提出解决之道。
史蒂格利兹指出,每个国家都在观察对方的提案,以及评估此举波及自家金融系统竞争力的程度,最后往往演变为压制外来竞争者,而非加强本国的监督制度,就如同谚语所说,「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政治(All politics is local)」。
另一方面,例如在美国等许多国家,金融业在政治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再加上各国掺杂着理念不同的鸿沟,要达到共识难上加难。
史蒂格利兹说,每个国家都有责任确保金融系统、和经济的安全和稳定性以保护自家人民。如今国家领导人逐渐了解到,其实已等不及全球协调的结果出炉,现在就应采取行动。
他并强调,就算顺利达到全球监管制度的协调工作,但各国政府仍需记取冰岛的惨痛教训,不能仅仰赖其它国家来保护自己的人民和金融市场。
史蒂格利兹提及,先前政府为股票和债券持有人纾困的动作,原因之一是在于采取其它作法恐怕危及全球金融崩溃,因此美国纳税人必须要为其它人埋单,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建议应该避免部分盘根错节的关系,采取自我保护机制,各国应该自行解决问题。
史蒂格利兹最后表示,没有国家可以完全孤立,但在自家建立一套良好的监管结构,才是最佳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