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9-6-24 09:34:38
 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能力、特别与‘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呢?实际上,任何生产都是在以一定科技与工艺水平为基础之“生产力平台”上进行的。 从历史的大角度来看,人类生产力经过了手工人力的生产力平台,蒸汽、电等自然力的生产力平台,现在则是以“信息化”的手段优化改良传统自然力,以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之“信息化生产力平台”时代。当代的美国首先抓住了这次“信息化生产力平台”的大飞跃,使美国的整个社会生产力在原来基础上得到极大提高,从而建立起经济、军事上无可匹敌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有位学者这样说:“美国在未来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变化这两个方面都在世界上取得了优势和主动地位。其他国家若不能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上赶上和超过美国,要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个典型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它抓住了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技,由于它创造性的思想而首先发展起电子计算机技术,并使这种技术化为一个巨大的社会信息化产业,从而实现新一次人类生产力的飞跃。因此我们不仅没有看到这个典型资本主义国家的消亡迹象,相反却看到了它的强盛,看到它盛气凌人与滥用实力的霸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26 11:09:41
人类生产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之一定“平台”上展开的经济活动,扩大再生产也不例外。这说明,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只要它处于同一生产力平台上(也就是处于同一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条件下),它的单位时间(单位成本)产出率基本上恒定于一定范围内,所生产的商品其内在价值与成本价格也恒定在一定范围内。当然,生产规模越大,形成“规模生产”越大,商品内在价值就较低,因为,这种生产能充分利用投资成本,使单位成本的产出率更高。但这种生产率提高只是一种“应激性”生产率提高方式,它与由科技进步、生产工艺的彻底改进所引起的“平台性”生产率提高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根本的不同之处。比如。在一定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下,我们的汽车制造可以因规模生产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从而使每辆汽车的生产成本下降。但如果生产技术与工艺没有改进,这种规模生产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程度是有限的,要使生产率得到根本提高,就必须要打破旧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所形成的“瓶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27 09:01:48
我们也可以将以上所说的“生产力”称为“内涵生产力”,而将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能力”称为“外延生产力”。内涵生产力即指生产率,而外延生产力则指在一定生产率平台上生产能力与生产规模的延伸。这样,如果我们不注重内涵生产力的提高,只注重外延生产力的扩张,那么,就容易造成生产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外延生产力扩张达到一定程度,而造成生产过剩时,提高内涵生产力则可缓解这种过剩现象。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在一定生产力平台、一定内涵生产力水平上,外延生产力越强,生产得越多,生产就越容易发生过剩。因为我们知道,制约人们消费能力的,一个是人们的购买力不强,另一个是商品的市场价格过高。一种商品,在其价格基本固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数量如果很大,就很容易形成过剩。比如,当我们仍以旧技术工艺生产手机时,由于这种生产工艺所必须耗费的成本较高,所以,尽管生产规模已经较大,但每个手机所凝结着的成本价格仍较高。以这种生产方式生产的手机越多,它就越容易过剩。要想使手机的成本价格得到实质性下降,就必须以更先进的工艺进行生产,在更高的内涵生产力下进行生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2 08:54:09
  如此形成的过剩是不是马克思“生产力过强而引起的生产过剩”中所指的过剩?如果是,则马克思的观点就有局限了。因为前面已经说了,这种过剩并不是生产力过强而引起的过剩,而是在一定生产力平台上的“重复建设”,外延生产力扩张太多而引起的过剩。如何缓解这种过剩呢?一个是缩小外延生产力的扩张程度,以减小这些成本价格过高的商品的供应量。另一个就是使内涵生产力所构建的“生产力平台”再向上提高一层,使商品的成本与价格得以下降,从而促进市场扩大、促进人们的消费。对于这一点马克思自己也已说得很明白:“在危机之前,所有属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品往往普遍涨价。因此,所有这些商品都卷进接着而来的崩溃之中;在按照它们在崩溃之前的价格出卖的情况下,它们就造成市场负担过重。这种按照以前的市场价格吸收不了的商品量,按照下降了的、已经降到商品费用之下的价格,市场却能够吸收。商品的过剩总是相对的,就是说,都是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商品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使商品能被吸收的那种价格,对生产者或商人来说,是引起破产的价格。” 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在“相对过剩”情况下,市场的商品过剩可以通过“降价”而得到缓解。而生产力(内涵生产力)的提高,就是使商品价格得以下降的最有效途径;虽然生产力提高也同样会使市场上商品的供应量大大增多,但商品是否过剩,与商品的供给量并没有内在关系。 可见,马克思是了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下能够继续存在下去的情况的。虽然这种情况仍难说明资本主义永久存在,但至少说明,资本主义并非按马克思原先的预言遭到消灭,反而在以后得到很大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0 08:21:32
这就是整个事情的秘密。过剩,及过剩的缓解,都由人类社会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所造成。只要是相对过剩,都可以通过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而获得缓解。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生产力正是通过这种“过剩”的曲折方式,一次又一次“被迫提高”。因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过剩,会迫使生产者采取办法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与价格,使这种商品在市场上重新获得竞争力。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我们就会经常看到,各个大小不同的公司为了摆脱困境,纷纷裁减员工,节约各种支出,以减小成本耗费,使自己的商品与服务在低靡的市场中能以价格上的优势获得一定竞争力。但以裁员的方式来减小成本,只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不是一个公司所应采取的根本办法。根本的办法是通过科技进步与生产工艺的改进,进一步提高生产率。通过科技与工艺进步而提高的生产率,足以补偿因充分就业而耗费的劳动成本。因此,由于生产力发达,发达国家的劳动者工资很高,但他们所制造的产品,价格并不见得很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使一个社会实现充分就业,就要不断发展生产力,以生产力所获得的效率补偿充分就业所产生的工资成本。
经济的市场原则,就是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使单位时间与成本所能提供的产品越来越多。从整体上说这是绝对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当然,人类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并非毫无代价,它要通过一系列令人痛苦的艰难过程。就象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因此,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在人类,也象在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这段话,送给那些因人类生产力的“残酷发展”而感到忧伤,并反对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人,是最合适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