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政策的政治经济学-1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xchange
弗⾥登(Frieden,J.A.)
推荐序 读懂汇率才能读懂世界
在“全球化”时代,汇率显得越来越重要。汇率好⽐⼈的眼睛,如果说眼睛是⼈类⼼灵的窗⼜,那么,汇率则是世界经济的窗⼜,读懂了汇率,就读懂了世界。
像美国这样的⾦融主导国,汇率政策的变化直接对全球产⽣重⼤影响,美元的升值或贬值周期,⼏乎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影响,甚⾄给⼀些国家的经济带来重⼤伤害。⽐如,在1981~1985年的美元升值周期内,1982年墨西哥危机的爆发点燃了拉美危机的⽕焰,拉美国家步⼊“失去的⼗年”。1995~2001年的美元上涨周期内,1997年亚洲⾦融危机爆发,随后蔓延到1998年的俄罗斯、1999年的巴西以及2000年的阿根廷和⼟⽿其。其影响⼀直到今天还令⼈⼼有余悸。
在当今世界上,诚如杰弗⾥A.弗⾥登先⽣所⾔,许多国家对于汇率政策有⼀定的偏好。⽐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品的⽣产者将偏好本币贬值,以此刺激出⼜,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动。⽽⾦融主导国美国则具有相当明显的特殊性,可以说,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美元的周期性。⼀⽅⾯,美国是贸易品的⽣产者,也具有偏好本币贬值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巨额债务缠⾝的情况下显得更为明显。另⼀⽅⾯,美国又是⼀个消费拉动型国家,其消费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意义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有偏好本币升值的特点。⽽且,在美国的出⼜贸易当中,资本品占⽐和⾼科技产品占⽐相对其他许多国家⽽⾔是⽐较⾼的,换句话说,美国资本品和⾼科技产品的出⼜对汇率的敏感度较低,不容易受到美元升值的冲击。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融业与服务业发达,这些⾏业恰恰是偏好强势美元的。
这些特殊性造成了美元进退有序,进可强攻退可安守的优势。这种优势是美国可以根据⾃⼰的利益最⼤化原则选择货币政策,进⽽导致美元升值周期和贬值周期形成的根源。研究汇率、研究汇率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必须重点考虑美国的这⼀特殊优势,因为汇率政策总会有受益⽅和受损⽅,当美国基于⾃⾝利益最⼤化原则把⾃⼰设定为受益⽅的时候,必然对应着受损⽅,只是受损的对象及其受损的程度不同⽽已。
对于当下的中国⽽⾔,汇率政策的重要性可谓前所未有。诚如杰弗⾥A.弗⾥登先⽣所⾔,汇率波动具有替代效应:当货币升值时,国内外消费者⽤外国产品替代国内产品。因此,实施弱势货币的汇率政策可以改善国内⽣产商的竞争地位,但降低了国内居民的购买⼒;⽽实施强势货币的汇率政策能提⾼实际的国民收⼊,但却给国内⽣产商带来竞争压⼒。
最糟糕的情况,是被许多研究者忽略的⼀个现象:
汇率政策的分裂,即货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共存:本币对外升值,削弱了本国⽣产商的竞争⼒;本币对内贬值,又降低了国内居民的购买⼒。汇率政策的这种罕见的分裂性,容易导致出⼜下降与国内消费同时低
迷,进⽽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这⼀点,正是当下中国所⾯临的棘⼿难题。如果从汇率⾓度来看待中国的产能过剩,就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根源。
进⼊2016年后,经济衰退的阴影迫使许多国家⾛向宽松之路,汇率政策正在逐步上升为“货币战争”,由此引发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冲突。中国要想在这场汇率战中捍卫⾃⼰的利益,就需要深⼊了解汇率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制定出更符合⾃⾝发展的汇率政策。
杰弗⾥A.弗⾥登先⽣是哈佛⼤学ZF公共学院教授,他对汇率、债务等问题都有着⾮常深⼊、系统的研究,是我⾮常喜欢的研究者之⼀。这次应邀为他的作品作序,我深感荣幸,我相信读者朋友能通过他的这部作品,对货币政治有更系统的了解,进⽽通过汇率这个窗⼜,更清晰地了解世界。
时寒冰
经济趋势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