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可以不严格的告诉你,不是这样操作的。
短期内,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一般企业倾向于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厂商在长期内确定价格还是取决于多种因素,要考虑到其他厂商可能的决策,也要考虑到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好像要用到博弈论的知识。
要想生存在长期是这样的,但是在短期内未必如此。
那就是说在短期内我们学的很多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并不实用,在高鸿业编的<西方经济学>中有说到微观经济中的大部分假设条件在现实中不存在,也就是说在现实中可以推翻大多数的理论,况次优理论也说明这一点.
我门是否可以找到一个切入点?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能用我们所学的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
MR=MC可能只是理论对现实的一个解释吧,记得高鸿业的书里讲过一个西方经济学家说:学生们质疑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厂商产量决定的原则,因为他们的作为企业主的父亲并不是按照这一原则来进行生产的。
现在的企业生产也许最先是利用盈亏平衡分析计划出最低产量,然后再根据渠道啊、订单啊,通过确定某些指标的目标增长率来确定产量的吧。
还请高手指点
“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要注意扩大内涵生产。就是要改变热衷于“铺新摊子”的做法,致力于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挖掘企业的潜力:要改变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做法,致力于通过扩大企业的科技投入来实现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以质取胜;要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上面这段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七大转变 之一。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和效益,在一定的环境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什么导致这种环境的形成呢? 希望大家给点意见
只有在宏观上、长期上,外部的研究者们才会得出如此的结论。
厂商在定价时候,当然不会如此进行,因为它不知道确切的需求曲线!
这个贴可以和https://bbs.pinggu.org/thread-72559-1-1.html&page=1一起讨论。
按杨小凯等的说法,现实决策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超边际分析”——角点解。MR=MC原则(“边际分析”)对应的是内点解,以它求最优是需要许多严格条件的——至少函数要特殊一些。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以优化目标(包括约束条件)完全已知为前提。如果厂商们对优化所需的函数还不甚把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这可能是“最现实”的情形。
理论告诉我们的,常常不是“什么一定是对的”,而是“什么可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