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与更对1 发表于 2019-7-7 16:33 
谢谢,很乐意倾听您的说法。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约1972年前后,有点记不清了)。江苏省江阴县的某个生产大队的几个农民找到我家,是通过亲戚、朋友辗转介绍过来的。当时我父亲是上海一家大型的机械厂的老工人,徒子徒孙满厂区,在厂领导面前很是说得上话。这几个农民的来意是:当时国家号召农民大办社队企业,这个大队的领导也想办工厂,但这些农民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当时这些东西都是需要计划供应的);他们唯一可做是就是发动所有社员找关系、找门路。
当时我父亲所在的厂子有一条下马的生产线,是生产面包车座椅的,这种面包车座椅有机械装置,可升降、椅背可放倒睡觉,在当时算是比较好的,但由于该厂奉上级命令转产,这条生产线下马了,闲置不用了。经我父亲牵线,这些农民与该厂的厂领导见了面,进行了会谈。当时,该厂的上级领导(上海市工业局)也刚好接到了上级精神,要大力支援农村集体经济,大办农村社队企业。于是,该厂领导就给市工业局打了报告,不久,得到市工业局的批复,同意将这条已下马闲置的面包车座椅生产线无偿调拨给江苏省江阴县的这个大队,纳入上海市支农项目的计划之一。
这条生产线划归江阴的这个大队以后,机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人(前不久还都是一帮农民)技术的传授、培训,都是请我父亲所在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帮忙完成的,我父亲当时自然也在被聘请之列。每周星期六下午,我父亲所在厂下班以前,江阴的这个大队接人的大巴车就停在了厂大门前,接上这些刚下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以后,直接就开往了江阴,在那里吃的晚饭,由那边的人安排住宿。星期天,为那个工厂工作一天,到星期天晚上再送回来。那个时候,上海有很多星期天到江苏、浙江省地为社队企业干活的人,被人统称为“星期日工程师”。
那时候刚刚经历了文革运动,这些到社队企业帮助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都是不拿一分钱工资的,给他们钱也不要(怕运动来了说不清),但有一样,要吃得好。当时江阴地方的农民已经比较富裕,该生产大队有两口大鱼塘,还有养鸡埸、养鸭埸等,他们大队生产的鱼、鸡、鸭、猪肉等,都一律不对外销售,也不分给社员,专门是用来招待这批“星期日工程师”,以及与合作厂拉关系的。这些“星期日工程师”去了以后,每顿都是鸡鸭鱼肉外加好酒。后来该大队又提出,“星期日工程师”们的家属也可以跟过去吃,老婆孩子父母都可以跟过去大吃大喝,然后星期天晚上再由他们负责送回来。
每到逢年过节,江阴的这个大队就会用卡车拉着大量的“平价米”、“平价鸡蛋”、“平价肉”、“平价油”等,送到上海的“合作厂”,供“合作厂”的工会分给厂里的职工。这些东西只按很低的价格收钱,不收票证,质量远比上海市面上卖的东西要好。
还有一个背地里的交易。当年我父亲所在工厂的厂领导,基本上家家都有孩子当了上山下乡的知青。自从成了江阴这个大队的“合作厂”以后,这些厂领导的孩子一个个地都把户口从原来上山下乡的地方转入了江阴的这个大队(当时,农村转农村比较容易,只要迁入地公社、大队的领导同意就行),这些孩子把户口迁入了江阴这个大队以后,一律被优先安排到社队企业工作,以后,只要该大队来了参军、上大学、招工指标,都优先考虑这几个孩子。
当年,江苏、浙江省很多地方的农村社队企业,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后来改革开放以后,这些社队企业一律改称为乡镇企业。据统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的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产值已经占到了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一个相当大的比重(华西村也在江阴地区,华西村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靠社队企业起家的)。后来,那些屁哄哄的歪嘴子经济学家,却把乡镇企业的崛起,说成了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一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