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西部城市崛起,区域经济格局从“东强西弱”走向“南强北弱”。山东,这个北部经济最强省(不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自然被寄予厚望。
今年3月之后,山东经济最开放的青岛可谓动作连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提出“学深圳、赶深圳”,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还专门带队赴深圳考察学习。
其间,在深圳举行的推介会上,王清宪向台下数百家位企业代表“承诺”:“青岛市委、市ZF要求各部门、各区市用一个月时间,与深圳全面对标,学习这里的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政务服务,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哪一方面做不到,哪一个部门做不到,有关部门、区市的主要领导就要在市委常委会、市ZF常务会上作出解释。”
除了“放大坐标找不足”,直面深圳这样的强者,青岛也时刻关注和学习着济南。
6月17日,青岛日报官微推送《王清宪:济南正铆足劲冲刺一万亿GDP大关,我们要有紧迫感啊!》,分析了济南这两年正在发生的变化,“近两年,济南在发力,济南在追赶,济南在变化,变得令人刮目相看。”
文章最后引用王清宪的讲话表示,“济南干部这两年来在双招双引、项目落地方面的状态和成效,的确值得青岛干部学习!”“济南正在铆足劲冲刺一万亿GDP大关,我们要有紧迫感啊!”
可以看出,青岛“着急”了!
但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青岛拿什么支撑起自己的雄心?也许,从更长远的角度来审视青岛,才能真正探寻到今天青岛的症结所在,找到破解今天困局的良方。
1
1898年3月,一场谈判以德国人的胜利而告终。
李鸿章与翁同龢在总理衙门与德使海靖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国租借胶澳地区99年。
7年前,李鸿章意气风发地检阅完北洋水师后曾来胶澳(青岛地区昔称胶澳)视察,回京后果断向清廷提议应在青岛口一带设防,后来命人修建栈桥以停泊军舰,没想到几年后他却把这片海湾亲手送了出去。
就在条约签订之际,山东潍县,一个名叫滕虎忱的15岁锔锅匠(旧时沿街串巷,修补锅碗瓢盆的手艺人)正在走街串巷讨生活。这一年,他父亲听闻胶州湾畔开办了新式工厂,决定带他去试一试,第一份工作是给德国人做修路工。
几乎同时,另一个叫刘锡三的小伙子也背井离乡去青岛谋生,在一家洋行做业务员,负责下乡收购草帽辫,聪明过人的他,不久就对草帽辫生意了解得一清二楚。
就在他们艰难谋生时,并不知道此时的北京紫禁城内,一场关于权力和国运的斗争正在血雨腥风上演,他们也没有察觉到自己所身处的胶澳地区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即将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命运,左右着山东乃至全国未来百年的经济时局。
这一年,促进德国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去世,早在8年前他已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职。
德国受益于政权统一和强有力的改革,国家实力大增,隐藏在德国内心深处的军国主义欲望日益膨胀,随着俾斯麦的下台及去世而变得无法控制。
窃得胶州湾的威廉二世,正值壮年,雄心勃勃。条约签订后不久,他就下令将租借内新市区改名为青岛,以别于清王朝旧治。
青岛,由此而来。
初来乍到的德国人显然不习惯青岛当地的白酒和黄酒,于是写信给威廉二世抱怨无啤酒可饮甚是苦闷,不久后,专用于酿造啤酒的设备通过轮船运抵青岛。
为了喝啤酒更加方便,1903年,由英国、德国商人共同出资建设的“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开始运营,“青岛啤酒”从此诞生。
百年后有了一句拨动人心的广告语:“3分钟的泡沫细语,从1903年开始醇酿”。
1898年后,青岛的德国人越来越多了。
他们在这里推出城市规划、扩建港口、开建铁路、设立工厂、开立学校,闲暇之余也游山玩水。
1905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德国商人马牙去崂山余脉太平山麓打猎,意外发现几只小刺猬在一处泉水前啜饮,他随之也尝了一口,顿感清爽甘甜,将此水带回德国化验发现,水质竟胜于法国著名的矿泉水,不久以这一泉水为基础,青岛矿泉水有限公司的前身崂山汽水厂修建起来,从此青岛又有了一个百年品牌。
当人们回忆这段往事时往往会感到美妙和传奇,但强者的征服从来没有泡沫细语和浪漫的偶遇,许多今天看来似美妙或传奇的历史背后都隐藏着已久的列强蓄谋和无法触摸的民族伤痛。
只是有时,伤痛的代价也会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德国这一切行为的初衷,其实是把青岛变成殖民地,攫取利益——建港口为了货物进出之便;修铁路为了更快捷获得原料;建城市为了德国人居住舒适。
这一切行为却不自觉地充当了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工具。
与省城济南时刻被政治势力笼罩不同的是,胶州湾畔的青岛已开始尝试接纳自由贸易的商业文明。与此同时,随着青岛的租借,作为清末山东第一个被迫开放的烟台也在竞争中逐渐式微。
2
1898年之前,青岛地区的经济业态主要表现为陶瓷、编织等传统手工业,以小作坊为主。
随着德国人投资兴建的港口和铁路相继动工,与之配套的造船、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在青岛出现,而且起点很高,比如称霸亚洲的大型浮船坞工艺厂,还有现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胶济铁路四方工厂。
滕虎忱在做了四年的修路工后,考入德国海军的青岛水师工务局马尾船坞公司,成为一名锻工,不久被提拔为工段长;刘锡三则萌生了自己开一家草帽店的想法,于是省吃俭用积攒创业资金。
1902年,在李鸿章病逝后不久,周馥正式出任山东巡抚。就在滕虎忱参与修建的胶济铁路即将通车之际,他乘坐马车到访了这个原本属于他管辖范围的土地,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青岛。
返回省城后,他与前任袁世凯联合做出了济南开埠的决定,同时修整大运河、小清河,畅通水路以期与胶济铁路抗衡,从省金库拨款向矿山投资与德国人竞争,这一切目的都是为了限制青岛发展从而抵制德国。
从此以后,在历任山东巡抚的执政方针中,“经济上削弱青岛”成为重要施政主题之一,二者的竞争逐渐脱离了同省相生的范畴。
德国为满足殖民地的基本生活需求,除啤酒厂、矿泉水厂外,屠宰场、蛋厂、砖瓦厂、电厂、缫丝厂等工厂也相继开办起来,各种舶来品在青岛街道上随处可见,商业氛围十分浓厚。
在诸多工厂中,德华沧口缫丝厂最为著名,该厂建成伊始就不断从当地招募工人,并先后对近2000人进行了专业的生产培训,做出的产品品质也是一流的,虽然没过几年就因前期投资过大破产了,但它却拉开了青岛近代纺织业的序幕。
到1909年,在青岛口岸十大类出口商品中,柞丝绸和丝分居出口额第二和第三位,丝绸商品出口共522.45海关两(清朝中后期海关所使用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属于虚银两),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0%。
就在1911年青岛成为中国第6大港口之际,一个人从北京仓皇逃往青岛,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盛宣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