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贞观六年(632)唐太宗避暑麟游(今属陕西宝鸡)九成宫,探得甘泉,以为祥瑞,乃名之曰醴泉,命大臣魏征撰文,欧阳询书楷,由高手刻石立碑以记,筑亭护之。此即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6字,碑高244厘米,宽118厘米,行文24行,行50字,实数文字1108个字。
欧阳询(557—641)是时虽已76岁高龄,然老当益壮,奉诏而书,极为用心。楷书笔力雄健,精妙堂正,骨力洞达,法度森严,劲险峻朗,气韵相贯,被后人誉为“唐楷第一”,与“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同为翰墨之冠,并美于中国书法史。
九成宫属皇家禁苑,不允许随意拓碑,不过总有少量赐拓,故唐拓较少。据史书记载,九成宫最后一次官方修葺为唐高宗乾封二年(667),以后失修衰颓。至唐文宗开成元年(836),九成宫正殿遭暴风摧毁,石碑或于此时受硬物碰击,上部出现横裂伤痕,所幸仅有个别字局部受损。九成宫尔后日见败落,门禁松弛,慕名拓石者不绝于途。惜因捶拓过多,加之保护不力,碑石上部伤痕逐渐扩大。经历黄巢之乱、五代之变,至北宋时石碑上部横断裂纹处表面受损剥落,影响及于24行,使25字漫漶而失原貌;下方则出现数道裂纹,而且底部中右方横向剥落19行,使14字受损,其中5个字完全缺失。此后又经剜凿、磨蚀,每况愈下。南宋时又遭洗碑之厄,破损更甚。宋亡元兴,元亡明兴,又二百余年至明季,麟游地震,碑石受损,虽有修补,面目已非。至清乾隆年间,碑文漫漶,难以卒读,且雨蚀风摇,残碣飘零,后来石碑卧倒荒野。至嘉庆八年(1803)麟游知县翟云魁派员将石碑扶起直立,构筑小屋一间,方得聊蔽风雨。
下载地址:
原色法帖选:九成宫醴泉铭[李鸿裔本-北宋精拓].zip:https://richartleo.ctfile.com/fs/19926596-37776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