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776 12
2010-03-0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杨兴云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日前通报,截至上周,深圳企业春节后用工缺口约为20万人,为提高城市竞争力,深圳拟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幅度将不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有关专家担心,这将导致深圳企业劳动成本提高,进而发生倒闭潮。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明透露,目前深圳劳工市场用工需求较为旺盛,用工缺口较明显。
从用工需求的产业构成看,目前第一、二、三产业的用工需求占比依次为1.4%、58.8%、39.8%,第二产业的用工需求仍占主体地位。从用工需求的职业构成看,电子元器件制造工、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工、机械制造加工工、玩具等制造业普工用工缺口较大。保育、家庭侍应生缺口最大,需求迫切。而电气电子设备装配工、秘书、打字员、行政业务人员等职业的求职人数则供过于求。
李明称,深圳部分行业和部分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工现象,原因主要在四个方面。受经济复苏带动,近期深圳一些企业订单骤增,节后大量企业提前开工。此前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很多企业因订单剧减而裁员,同时元宵节前大部分回乡农民工尚未返回岗位,出现了企业集中招工与各地劳务工到深求职的时间错位,用工需求难以及时满足。
同时近年来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随着内地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地震灾区重建,当地就业机会大幅增加、收入提高,而生活成本则相对较低,加上内地惠农政策深入实施,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在深就业的农民工回流到家乡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意愿有所降低。
此外,随着长三角、京津唐、环渤海、北部湾等经济区域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区域竞争加剧,导致原来在深圳就业的部分外来劳动者分流到其它地区。
目前深圳劳工资源在供求匹配上,存在着年龄、性别、技能的错位,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条件与员工的就业意愿落差较大,特别是与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就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劳动强度大、技术提升空间小的企业,对注重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的第二代外来工难有吸引力。同时,随着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多,与现有技工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江苏近日将每月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13%左右,北京、重庆等地也表示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同样位于珠三角的广州、珠海、东莞等城市也表示肯定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标准都在10%左右。
深圳自2005年到2008年间,最低工资标准每年的上调幅度都在15%左右。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深圳没有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据了解,深圳有关部门已针对部分企业待遇不高、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组织开展调研,考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可行性,引导企业合理提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
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透露,深圳此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幅度将不会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
有关专家担心,深圳将出现企业倒闭潮。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发改委特邀研究院教授国世平表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能根本解决“招工难”问题。现在珠三角很多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已进入微利、高破产阶段,如果提高工资成本只会导致破产。
根据广东省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广东2007年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00元,曾导致3000多家企业破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3-4 08:49:04
呵呵,又是提高最低工资,张五常老先生就这个问题已经发表了不下10篇的文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4 08:50:30
我觉得不会发生作者所说的倒闭现象
因为深圳的好多厂家的老板赚得冒油,全是靠榨取员工的加班费得来的,不把员工当人看,一点社会责任感都没有

那些实在是因为开不出工资的小作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小工厂,提高最低工资,让这些小作坊加速离开深圳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4 08:56:59
深圳也是没办法。如果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恐怕大批工人涌现长三角找工作。那时,连愿意提高工资水平的企业也会因为没有缺少工人而吃苦头。
深圳此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也就是对农民工一个姿态,希望他们能来深圳碰碰运气;如果不提导致农民工去深圳找工作的特少,那就是当地所有企业都遭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4 09:04:48
难道非得保持低工资才是好事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4 09:10:12
(2009.02.09)最低工资的杀伤力(2010-02-09 07:50:01)
张五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0hdrs.html
一月二十七日《信报》有标题云:《江苏下月调升最低工资逾百分之十二》。内容说经济回暖,「两会」召开前夕,不少省市说有调升最低工资的条件。老生常谈,但这一次,压力团体的动作来得明显了。除了年多前新《劳动合同法》与人民币的处理失当,把神州大地弄得一团糟,最低工资在内地的杀伤力不明显。「最低」不够高,地方政府忙顾左右,救一救。


其实,最低工资对经济的杀伤力严重,是这些日子先进之邦的经济看不到有大复苏可能的一个主要原因。北京的朋友不知山有虎,于是试向虎山行。我早要大声疾呼,但有说服力的分析不容易,何况最低工资这回事,是政客活动的好筹码,也有众多利益或压力团体的支持。在经济学的范畴内,从本科课本到研究院的论文,我没有读过一句说最低工资对经济有贡献:因为政治上或职位上的需要而支持最低工资的经济学者,一律被行家们贬低。灵魂可以出售,有价,而此价也,往往低得很。


我要从一个简单而又有说服力的分析角度来把最低工资斩一刀,有好些日子了。前几天终于想到,这里以之起笔吧。


我要从「日工」的角度说起。因为一、中国的最低工资以「月」算,不以「日」或「时」算;二、日工不是天天有工作,每工作天的工资一般比同样的全职月工的平均每天工资高出相当多。这样,到今天,中国的日工从来没有受到最低工资的左右,近于这规限的威胁也没有。


先从目前上海的建筑工人的日工工资说起吧。那里的壮年而又技术及格的建筑日工,今天的每日工资是人民币一百二十。二○○三年底是人民币五十,六年的每年平均复式增长率是百分之十六。目前上海的工程特别多,炒起了一点,而六年来略有通胀。扣除这些,六年来的平均复式增长率约百分之十二。了不起:复式实质年率百分之十二的增长率,收入每六年加倍,持续下去,十二年后,上海建筑工人的日工工资是四百八十。中国日常生活的物价比先进之邦低,调整后,这是近于先进之邦的水平了。居住的地方比不上人口密度低很多的发达国家,但其他日常的生活水平会是差不多。当然,假设工资的实质增长年率维持在百分之十二水平,不可靠,有点苛求,但说近六年日工工人的收入增长惊人可没有夸张,何况其中有一年劳动法的干扰影响了经济整体的发展。记着,日工的工资是没有受到最低工资的法例帮助的。


农民的收入增长更惊人。沿海省份,壮年的农业日工工资,二○○三年底约人民币三十,今天约八十。算出来,复式增长年率是百分之十八强。这支持着我说过的,二○○○至二○○七这七个年头,农民收入的增长年率达百分之二十——曾经用几种不同的算法也大约是这个数。女的或较弱的农工的日工工资,今天约六十,老弱残兵约四十。农工的全职月薪今天是八百至一千五百之间,前者是近于老弱残兵了。


农民的生活费用比城市的低相当多,加上有天伦之乐,打个七五折是我的大约估计。换言之,神州大地只用了约八年的时间,农民的收入就追近或可与城市工人的收入打平,达到了一个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的劳力收入均衡点。工业的发展拉动农转工,使留于农业的收入上升。倒转过来,农民的收入上升,促成的民工荒把工业的工资推上去。去年二月二十日我发表《从中国发展学得的工资定律》,其中写道:「工业的工资,是由农作的收入决定的,用不着新劳动法的帮助。」这是个新的均衡点看法,浅的,不足道,但解答了二百多年来经济学者老是找不到圆满解释的工资厘定的悬案。


农转工人多,农产品的价格上升理所必然。我曾屡次指出,北京千万不要约束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若要马儿好,让马儿吃草。目前央行关心通胀的言论显得不知适从。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带来的「通胀」他们不要管,进口原料的价格上升带来的「通胀」他们也不要管。只管其他的因素吧。


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出现了的。今天我们问:如果中国老早就有日工的最低工资的规限——即是说最低工资一律有效地维护着或左右着所有就业的员工——中国的经济会怎样了?答案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雇主会挑选工作效率较高的员工;会聘用较少人手;为恐最低工资再提升,他们会作出对劳苦大众不利的未雨绸缪;农转工会缓慢下来,而最低工资加得够高会出现工人大量回乡归故里的现象——正如年多前出现过的。除非有工会的有效维护,有机会就业的工人不会容易地获得甜头:去年在新劳动法下,有依法及不依法的两种工厂,工人多选不依法的,因为依法的雇主凡事苛求。另一方面,授予工会维护权力会带来更大的灾难。这是后话。


在有效或够高的最低工资规限下,老弱残兵的际遇会是最不幸的:他们会失去了就业的机会。跟进中国的发展三十年,我最敬佩的是数之不尽的老弱残兵,去年四月二十一日发表的《从造园林看中国农民的产出成本》说过了。就是今天的上海,老弱残兵的日工工资只四十元,而如果有最低工资的左右,他们会失去工作。我不反对帮助或补贴这些每月只得十天八天工作的老弱残兵,但他们可以工作,愿意低薪工作,政府有什么理由要立下最低工资的法例,间接地不准他们工作呢?老弱残兵有他们的尊严,看得起自己,工资难以糊口也要工作,比高举最低工资的君子们伟大得多了。


任何人,只要可以工作而又愿意工作,无论工资多低我们要让他们工作——这是我信奉不疑的。敬业乐业是人的权利,奇怪是高举人权的众君子也往往高举最低工资。说不通的逻辑那么浅,是真的不知道吗?还是因为政治游戏的需要呢?


我赞同补贴那些乐于自食其力但收入不足糊口的人。当年佛利民建议的「负所得税」(negative income tax)就是这个意思。「负所得税」有不容易处理的漏洞,北京的朋友聪明,总可以想出其他的协助办法。从西方进口的最低工资得到支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无知的劳苦大众以为鸿鹄将至,对自己有利;其二是有知的利益团体可以利用。我的主张,是先让可以工作而又愿意工作的人自由地选择对社会有贡献的就业,工资再低也要让他们做,有需要时政府可再为他们作其他安排,尤其是协助他们增加知识。让市场的竞争保护着劳工,让农民的收入上升保护着工业的工资,是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学,不需要真的学过。如果用最低工资保护劳工,市场的竞争就再不保护了。这也是不需要学过的正确无误的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