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牧场 发表于 2019-9-16 23:45
在实践中其实可以看得更明白,举个例子,你开出租车,出租车公司提供生产资料---出租车,供你运营。如果按马 ...
再比如:两个人赚了钱,一个用来消费掉;另一个省下来不消费,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用于再生产,然后赚更多的钱。第一个成了无产阶级;第二个成了资产阶级。第二个人,他只是把原来的劳动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储存起来,然后在新的生产活动中创造价值,并且参与分配!试问,这里有什么剩余价值?第二个人(资本家)的收益,完全是人家之前和现在的劳动所得!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嗯,你说的例子很好,其实这里也是有剩余价值,不过,这个剩余价值是后来成为(拥有)资产阶级的人的劳动者通过对自己的需求的抑制从而控制减少支出而“省”下来的,但这要看“省”的是否合理,比如,一个人如果赚到了钱,本来有支付能力可吃饱补充有利于维持身体健康从而使自己的劳动力恢复和再生产,但他偏是绷紧腰带忍受饥饿以及伤病不治疗,每天喝稀粥或混酱油下饭,尽量钱是存下了,但由于长久的营养不良和伤病,最后,可能一场大病就会把其全部积储都花光,这种“省”其实是对自己的“狠”,也是一种透支或剥夺未来身体健康以及生产资料积累等资本的,压迫与挟榨“现在”的自己在过度付出。当然,如果是符合必需的生存与发展的健康合理消费,而抑制的需求是过度的不合理不健康的欲望消费,比如,一个人的支付能力或偿还能力不足以消费某些商品,像房子,非要去借高贷买房或股票,如果短时间内房或股价涨了又在政策许(限)售期外可以及时获利了结,那么,也算是有“剩余价值”了,但如果是跌价了又不想割肉止损,偿还借贷又没有能力。那么,在还款期限一到只能面对被平仓或忍痛割肉偿还部分债务,剩下的呢?只能努力去透支现在到“未来”的劳动力直到还完钱才能解脱了。不过,这里说的是自我对自己的劳动力的“压迫”和“剥削”导致的不健康的生活。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显然不在这个范围,他指的是劳资双方的劳动力商品的交换,或劳动工人创造的价值与价格(工资)是等价的问题,马克思这里从政治立场出发认为凝结在商品中价值(w)在扣除生产资料(c)之后在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L=W-c=ⅴ+m)都是工人的劳动价值,但作为企业的掌舵人管理者以及生产资料拥有者,不在劳动者行列,其实这是没有把企业看作为一个生产力系统,重视上层管理与下层劳工的协作统一,而是过度强调对抗与分裂的价值观,抛开外部的市场的供求效应假设价值等于价格以及供求一致,我们只从内部分析,可以看到马克思也认为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商品的价值创造没有出一点力,这的确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辩证法的分析,商品价值是由资本家提供其拥有的生产资料以及他对外部市场需求(客户资源)与价格撑握的信息对称性的确定,同时,还要会对内部企业的生产资料以及雇佣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时间资源的管理与雇佣工人的协作配合(合作)来组织成更有凝聚力的系统产生整体的资源优化以及生产力的提高,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资本家也是付出劳动并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超出劳动力价格或工资(ⅴ)和维护恢复生产资料的折旧之外的剩余价值部分(m)也有资本家的一分功劳在,但问题是如何合理分配的才是关健?如果不假设商品价值与价格等价这个确定性,由于产品生产的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会常常发生供求不一致等现象,如果由于社会整体的盲目生产使供给过度,产品卖不出去而烂在仓库了,那么,在投入的预付资本(C)己经成为沉未成本时,但产品转化为商品现实价值的却减少从而获取的价格回报收回的成本却入不抵出,这个风险只能资本家自食苦果了?如果工资不是以业绩效绩计可以算是共同承担的方式,但如果是固定的不管资本家是否亏损的话,资本家就只能自吃苦果了,追其原因:有可能是用人不当没有发挥出工人的劳动生产力,有可能是用料不当没有发挥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有可能是自己管理与市场信息掌握不当使企业的生产力下降从而市场竞争激烈的优胜劣汰中败下阵来导致亏损!
由上可见,企业内部的雇佣关系中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劳动价值与价格(工资)的剪刀差只是产生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除了个人自足消费的剩余还有市场价格变化的原因,比如突发的天灾人祸导致的供给不足等,比如,昨天沙特的石油沙特石油设施遭袭导致供给减少油价上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