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很多种需求,不同的需求并没有事么高尚不高尚,哪一个比另一个更好。有很多需求是必须满足的,有很多需求的不满足会抑制其他的需求。
就像一个人需要喝水,我们又怎么可能希望一个渴的要死的人去思考国家的大事。我们又怎么能说心忧天下比喝水更高尚呢?
我们不能去要求一个人去追求是么高尚,而是让他自觉的去“高尚”。
所谓理想的丧失是不准确的,而是理想的变化。为了吃饭、房子,车子,一样是理想。为了留名千古也是理想。
只有吃饭,房子,都很不容易的时候,才会成为理想。这个才是问题的关键。
许多衣食无忧得人,变得不知所措,甚至堕落。并没有做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事。
但是,当一个社会的成员都不要为满足一些必要的需求而殚精竭虑的时候,自然会有一些人去追求我们所认为的高尚的,对人类价值巨大的东西。例如责任、例如真理、例如学术研究、例如他人的幸福等等。
因为这些追求为追求的个体带来巨大的快乐的体验。
这个时候,所谓的理想教育才会真的意义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