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先不谈这些了,回忆回忆这两年在上海师大金融学院寒窗苦读的经历吧!回忆往事,自然要想起金融学院的两位英语老师, Sandra和东哥,总觉得似乎欠了他们什么的,因为自己的理想早已让这两位老师知晓,但是我却没有因此而加倍努力学习英语。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很水,叫刘玮,但是他的确和我分享了很多学习
英语的经验,和他一起学习怎样做英语演讲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其次,真正带我走进经济学神殿的是金融学院的张震老师,张老师本科毕业于东北财大,之后苦读于复旦,拿到博士学位,是一位今后大有作为的老师。还有近来认识的经济学人杨欣源,他可以说是我人生中难得的知己了。所以无论是从前还是今后,我想我的生命里,总会有那来自与金院美丽而短暂的回忆的。
说到这里,似乎忘记了什么!哦!是林毅夫教授,北大CCER的创始人,现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接管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我所崇拜的偶像。他的一生的确几经周折,24岁才开始攻读经济学,但是作为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人在国际经济学界微不足道的格局,一定程度上,他也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发言权。在这里也为做出贡献的中国经济学界的学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其中海外代表:张五常,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杨晓凯,黄有光。Yale的陈志武,U.C.Berkeley的钱颖一,TexasA.M的田国强,Princeton的邹至庄。国内老一辈的有中国人大的高鸿业,吴易风,北大的吴敬琏,厉以宁。清华的陈岱孙。中年的代表有复旦的袁志刚,张军,武大的邹恒甫(改革开放第一位在哈佛得到博士学位),清华的李稻葵,国民经济研究所的樊纲。青年学者
有复旦的陆铭等。
最后要提及的当然是早已心系所往的两所研究生院,HGSAS(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and U.C.Berkeley的GSLS。虽然笔者此生进入这两所学校的几率用概率论算一下几乎很小。但是这却不妨碍一位心系国家,胸怀壮志之人的Aspiration。不管怎样,自己还是要在本人20岁生日之余,发出自己的心声,希望有生之年,能够为理论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愿与金融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