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曾乔 君为科技董事长
来 源:曾老师的创业笔记 (ID:Dongsanban)
过去三年,我们调研了超过1000家成长企业,有的已经上市,有的正在申报IPO,有些拿到了C轮,有些成为了新晋独角兽。我们累计到过200个城市,覆盖所有的省份,飞行累计百万公里,来回穿梭于高铁之间……
我们在深度调研这些公司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能够快速从2-3亿规模成长为独角兽的公司,普遍存在着10个特点。
特点1:行业空间足够大,且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万亿级的餐饮行业,在过去20年几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企业?但为什么最近几年,市场上接连脱颖而出百亿级的瑞幸,千亿级的海底捞?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能够快速成长的企业,一定要在一个大行业。
但是我们发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这些行业不但得大,更重要的是需求能够出现变化,且需求变化正好在拐点。
海底捞和瑞幸的崛起,本质是因为中国餐饮正在迎来新拐点,由于支付的升级、数据化的升级、连锁管理的升级、上游配料的标准化等等,从过去绝大多数的纯高端商务宴请和最低端的非正规餐厅的两极化,逐渐走向大众化连锁餐饮企业崛起。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正在出现趋势性的结构变化。
所以,要真正能够快速成长的企业,不光要寻找行业空间足够大的行业,更需要关注这个行业的需求是不是正好在发生趋势性的变化,有没有需求的拐点。
特点2:需求拐点出现后,短期内行业的供给跟不上
我们在经济学里都学过“供求关系”,也都知道薄利多销的道理:想卖的多,价格就要便宜。但是,真实商业环境中并不只是这样的,在真实商业环境下,有些时候即使需求再爆发,供给也很难快速跟上。
就像茅台,面对大量的需求增加,非但没有降价,反而一直在涨价,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短期内需求得不到满足,供给就这么多,就会出现“放量但不降价”的“量价齐升”现象;
所以,光有很高的天花板与需求变化,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短期之内,行业的有效供给无法有效满足。
如果一旦能够快速补充供给,其实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并没有什么战略机会,如果一旦出现了一个以几年为窗口的供给短缺期,则可以给这个行业里的企业带来一个比较好的战略窗口,即短期的供不应求。
特点3:创始人及团队心智很成熟,决心很强
选对了行业,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创始人和执行团队。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大部分独角兽创始团队都很有决心,认定这个事一定要成功,甚至一定要成为行业头部,不会因为短期的财务收获,或者是个人财务自由,就开始存有杂念,甚至想要退休体验生活。
所有公司的成功,背后都有一个行动力和心力超级强大的老板,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把这个事情做起来,而且越做越大,因为老板的心智天花板就是这个企业的天花板。
挣个3000万净利润就觉得“不想再这么累了”,觉得何必再这么辛苦呢?这样的公司一定做不大。高瓴资本的张磊说过一句话,“我的核心工作就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千分之一能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人,然后给他足够多的钱让他去改变这个世界。”
真正牛逼的老板都是自虐狂,都是非常自律的。利润达到多少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已经过了财务自由的阶段,不是为了挣小钱去做这件事情,工作状态天天就是5+2,白+黑,996。
特点4:产品结构简单,单一产品能打爆单一市场
我们发现能够快速成长的企业,产品和业务往往都非常简单。所谓的简单指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单一产品简单,对应的一定是普遍需求的较大市场,市场空间很大。而且能够非常聚焦地解决用户需求,能够清晰地传递价值,化繁为简。 第二,产品结构简单,意味着只做单一业务(或者以单一能力为核心的业务),而不是一个产品做了一个细分市场,很快到达天花板又需要换一个市场,单一产品竞争力非常强。
产品简单,供应链才能标准,才能把核心能力积累到具体的某几个竞争力上。
特点5: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高效率低成本
大家想一想,开车的时候从0加速到100码,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一定是走直线,只需要踩油门就行了,而不是来回转弯,这样速度永远起不来。
做企业也是,业务简单还不够,一定要能够持续、反复地聚焦这件事,能够持续用一个模式或者一个产品反复赚钱。
真正好的模式应该简单不断地重复一件事情,提高效率,而不是东做做西做做,每个业务形态和产品都尝试一下,这种状态最没效率。
特点6:业务增加不依赖于人力增加
很多传统生意,做到1亿收入可能需要100人,而做到2亿收入要300人,做到5亿收入可能需要800人,从管理角度看,这就不是很好的模式。一个业务的增长是否会依赖管理的增长或者人力的增长,是一个企业能否快速增长的关键。
我们认为的好模式是,1亿收入可能需要100人,而5亿收入人力增加并不多,能够有明显的组织张力,人力资源半径不受业务半径的变化而调整。
举一个薄荷阅读的例子,薄荷阅读以前是做百词斩的团队,后来找到了一个好的盈利模式,“读英文原著”教你背单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现场景。
整个过程都是系统和产品在与用户交互,所以管理张力非常明显,一个团队服务2万人和服务10万人,基本上边际成本不用增加。这就是非常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