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g2010 发表于 2010-4-1 06:41 
不知道碰到哪个关键字了,加一些逗点:
to xiaoyang
不是说免.推.合理与否,你弄错了,免.推占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无所谓,但要告诉我今年该专业几个.统.招.名额,如果太少或者没有就不去争抢这个热闹了。
不是需要考生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加分数的.隐.私,根本不关心是谁,但我要知道复试最低分通过的分数。个人分数是隐私,但复试最低录取分数就是公共信息了。不要说去看公布的大学科复试分数线,大学科分数线很低,但真正复试录取最低分就很高,况且太粗放,比如经济学12个专业,只公布一个学科分数线对具体的专业参考性不大。
我那条回复不是针对楼主,是因为有其他回帖说要公布考生信息,以及把推免和“高官”风牛马不相及的因素扯上关系,我才出来给勤奋的推免生说句公道话。
不过呢,我们都是经济学家的胚子,应该有意识地“像个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当所有人都面对相同的环境的时候,那就是所谓的公正,而公正的意义要高于公开。从信息的角度来看,完全信息不一定导致有效的均衡。信息可作参考,但是不是有效的决策依据。比如当(1)大家都知道某个专业分数低;(2)相当部分只想拿个硕士学位的考生是风险规避。那么相当部分考生有报低分专业的激励。结果可能是因为报考人多,导致以前的低分变成了高分。同理,高分专业也可能变成了“冷门”。比如今年告诉所有考生,经济史专业录取分数最低,一共5人报考,最后录取4个。明年经济史专业可能变成20个人报考,但是还是录取4个,录取分数可能提高10-20分,还有16个人当了炮灰。在这种情况下,考分选拔机制失灵。这和“蛛网模型”是一个道理。
所以,对于单个理性的考生来说,把有限的精力配置在这些不可改变且不影响考试成绩的地方,去推导一下Slusky方程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ps:几年前,还没有人大经济论坛的时候,研招信息、资料更是缺乏。那时候,大家会有更高的激励去打好理论基础,提高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