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8198 17
2006-03-22
核战争引发气候灾变

  1988年联合国发表了一项报告,警告说,如果打起核大战,地球上的50亿人将有40亿人在当时死伤或在战后饿死。这个报告是由联合国委托的国际专家团就一场核大战对人类、地球生态、大气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描绘的一幅核大战后的地球惨状图。

  这个国际专家团是由11个国家的专家组成的。当时的报告认为,世界上的核弹头总量已达5万个以上,爆炸起来相当于15000百万吨的TNT。核弹爆炸后除了直接杀死数以十亿计的人之外,还会形成气候灾变(卡尔·萨根是“核冬天”理论的提出者:《无人曾想过的道路:核冬天和武器竞赛的终结》)。

  现今世界的人类好像坐到了火药堆上,当时地球上无论男女老幼,每人都可以分到最少3吨的炸药。如果以广岛原子弹轰炸的死亡人数来计算,那么当时所存核武器的杀伤力可消灭整个地球人类50次。

  常规弹药库的爆炸,人们已有所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上千架飞机对汉堡和德累斯登等城市的轰炸也有实况记录。而核武库的爆炸、集团式的核轰炸,人却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去从事这类试验。即如广岛、长崎原子弹的袭击,也仅是“零星战斗”,犹如热闹市区偶尔听到的一两次手榴弹爆炸声,是根本无法与空军集团大规模轰炸相比拟的。要是核大战真会打起来的话,人们更是难以想象。

  因此,笼统地谈论未来核战争中将会伤亡多少人,已不足以说明它的危害,对其战后还将可能造成的恶果需作科学的定量的论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2 2:04:2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3-22 02:00:00
跨越意识形态的讨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针对原子弹的出现,世界各地掀起过一阵广泛的公众教育活动,对核科学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而促进了对科学技术的全民重视。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结构的形成,改变以文艺复兴以来的指数增长的科学规律,促使科学增长的模式逐渐转向“饱和增长” 的模式,有着前导意义。那场活动在教育了人民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让各国当权者认识到了核能的威力。后来,核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了,跨世纪的大和平,虽然是亚稳态的,总算得到了维护。

  现在,这场公众教育,正在向新的更广的深度继续,其目的旨在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以争取世界持久的稳定的和平。

  其实,并不要像核科学本身那样需要深奥的道理,有关核大战后的现象,仅用早已具备的或现在已基本成熟的知识就可模拟,物理和化学的、生态环境的、气象学的,等等。只是近年来系统论的发展及科学综合的趋势,使科学家们能站在比过去更高的立场上来观察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后果,因而看的也就更远了。

  科学的本质在于号召人类团结,而不是促使人与人的分离和对立。

  目前,有一种很好的现象在出现,以共同的科学语言作为桥梁,国际间的联系和谅解逐渐多起来。1983年10月31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一次“核战争后的世界”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当时严重对立的美苏两个核大国之间,未有先例地发生前苏联专家到美国国会去宣传不能打核大战的事情。一直作为核战争主要假想敌国的专家,列举了核大战的恶果,不仅使美国科学家共鸣,还使美国的上层领导和政治家们惊慌不已,这足以说明科学理论惊人的逻辑力量是可以唤醒人们理智的。

  前苏联专家的研究对象也正是美国专家长期所忧虑的问题。后来他们走到了一起互相交换研究的结果,同时还把那一两年中深思熟虑的结论用电视录像向两国人民播放。

  他们用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真情实感向人们描绘了热核战争后的恐怖景象。学术会议常常会有争论,但这次会议上的13个发言人每个都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提出了详细的材料,竟然与别人准备的材料大体上不谋而合,他什]共同构划了核战争以后的一个想象中的无法生存的世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2 2:04:4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2 02:00:00
历史上的灾害现象

  1815年,欧洲坦博拉火山爆发,向天空喷射出大约100立方公里的烟尘,并且漂浮了近两年的时间,使当时的欧洲出现寒冷的夏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汉堡和德累斯登两城市被轰炸后形成像龙卷风样的熊熊大火;日本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袭击后的天昏地暗,大气透明度降低4万倍,造成了白天的“黑夜”。

  这一切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人类记忆犹新。

  对于核战争的后果,不仅要从核弹头的当量大小对之作出估计,还要看核爆炸发生的地点。而现代大城市恰恰就是核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一次大规模的核交战,将立即消灭11亿人,受重伤的人数也大致相同。而这种灾难仅仅是一个开端。

  有关专家把核战争可能对气象产生的恶劣后果看得尤为严重,以前所估计的其他长远影响与之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他们说,经过最周密思考的推测表明,在可以想见的影响中,一次大规模的核战争将对地球上的生物界和无生物界发生6500万年以来最大的破坏。

  学者们根据对火星上发生的沙暴的研究以及对地球上恐龙灭绝原因的探索,综合近现代历史上发生过的现象记载,建立了一组核战场对地球气候影响的模型,利用这些模型所计算的结果来预测一场核交锋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结论是:一次核战争最有可能的后果是导致一场气候上的大灾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2 02:01:00

烟云笼罩下的黑暗

  因为在一场以城市和军事目标为主的核大战中,大多数目标都在北半球,所以上千次的核爆炸所引起的风暴性大火会将大量尘埃和烟灰散布到北半球的大气中。一两周之内,由此而集结成的黑云覆盖着北半球的大部分地方,尤其是中纬度地带,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欧洲、中国和日本的大部分地区。在乌云笼罩之下,几乎看不到阳光,整个半球平均来说,只有比平常千分之一还少的阳光可以到达地面,即使是较小的核战争也要减少光强的95%以上。由于大部分阳光被隔绝,地面温度将骤降几十度。无论什么季节,在交战后一周左右,内陆的温度将急剧下降。非常寒冷的气温将持续许多周,甚至几个月。

  学者们设想的核战争方案及其各种量值见表1。这几种核战争方案是根据相应的有关核战略资料而假设的。按上述几种核战争方案,他们利用模型计算出了几个重要的数据。我们设想的几种核战争方案中取基准核交锋,即有50亿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在交锋时爆炸的情况为例。太阳光透过核爆炸后蔓延的烟尘到达地面的总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在核爆炸后约20天的时间内,天空比阴霾密布还要黑暗些,这是所谓“核黑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2 2:05:0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2 02:01:00
核战争后的寒冷

  在设想的基准核战争中,北半球地面上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在核爆炸后约100天的时间内,北半球的温度均处于冰点以下。

  进一步的研究指出,如果全球战略核武器的0.8%(即大约1亿吨级)用于轰炸1000个城市,即相当于引发50亿吨级核武器一样的后果。这样影响气候的结果已与我们所谈的战争类型无关了。在此表明,存在有一个阈值,大致是1亿吨级上下,超过它就可能引起气候效应。这项研究告诉人们,任何超过这一阈值的攻击,不管有无报复,都是一种自杀行为。有人说,一个攻击者只能取得大约两周的“胜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2 02:01:00
核战争对环境的破坏

  当然,不仅仅只有气候灾变的问题,核战争的结果,在城市和工业地区,合成材料大规模的燃烧将释放(除烟之外)一种致命的有毒混合气体(称为热毒),其中有一氧化碳、氧化氮、臭氧、氰化物、三氧化物和呋喃,这类气体将覆盖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并持续好几个月。

  同时,早先的发现又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核战争将引起平流层臭氧的破坏,使得紫外线B区的辐射穿透过去。如果烟云仍然存在,就能够吸收大部分紫外线B,但臭氧保持层将恢复得更慢。因此,天空晴朗后地球的表面在几年内将受到致命的辐射。

  对人的辐射损伤,实际情况将是:任何规模的冲突,对于离目标很远的幸存者的平均辐射,比早期的估计要大一个数量级。而相当规模的中期放射性尘埃的存在,在总的效果中会占相当的比重。在北半球,对无掩蔽的人及粮食内部的辐射剂量都将大大增加,而在主要目标下风处的人,所受到的辐射也要远远大于平均剂量。即使是“有节制”的核战争的参加国,至少有一半幸存下来的人最终将受到威胁生命的放射性辐射,几乎人人都要因此而患病。

  由于缺少阳光,蒸气将明显地减少,因此可能减少大气中的潮气,使降雨量急剧下降。

  相反,在核战争的若干时间之后,由于6-8公里高的大气层的温度有较大的上升,在科迪勒拉山脉(美国、加拿大)升高7℃,在安底斯山脉升高5-6℃,在西藏升高20℃,从而有可能使世界上几个大山系顶峰的冰雪融化,造成几个大陆上大规模的洪水泛滥。

  世界各地区温度差别较大的另一个后果表现是因为海洋的热容量很大,海洋表面的大气温度下降就相对较少,只有几度。这样,陆地和海洋的温差很可能引起恶劣的气候,猛烈的风暴。

  必须指出,上述的大部分看法是美苏科学家分别进行研究而共同取得一致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