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曲线 2009年12月18日,哥本哈根闭幕日。青云创投受资企业年会在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举行。在晚宴前的祝酒词上,举杯看着在座30多位清洁技术创业者和青云创投的员工,叶东提到了年会与哥本哈根的惊人巧合,他说:“清洁技术的时代正在到来,欢迎加入青云邦!”
晚宴后,赴宴者都沉浸在自由交流中,直至午夜凌晨也未散去。没有哪一家创投公司的受资企业天然相连,甚至很多都是一个产业链上的上下游。汇能科技的创始人吴正宇成为“热点人物”,他还在研发中的储能技术,正是中盛光电寻觅已久。而嘉博文CEO于家伊发现嘉禾木的木质素可以与她的生物肥料搭配销售……
构建这一格局,叶东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学习曲线。事实上,一些风险投资迄今仍然对中国清洁技术领域“敬而远之”。污水处理,因为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企业与地方政府时常拥有难以厘清的关系;节能建筑,因为需要跟素质参差不齐的建筑承包商打交道,巨大的信用风险让不熟悉这一价值链的风投往往选择绕行。加之整个清洁技术的投资与政府政策的紧密相关性,要在中国做好清洁技术的风险投资,美国成熟的方法论并非都能照搬过来。
在初期,青云创投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对照清洁技术领域的美国上市公司,来寻找中国的投资机会。当时叶东看好为造纸厂提供黑液解决方案的技术,并一度试图引进两家国外的公司进入,均未成功。于是在2005年,主管该项目投资的合伙人吴勇从投资者变成了青云创投的受资人。现在他筹建嘉禾木的年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
但叶东很快发现,做清洁技术投资与IT投资有着本质的区别:IT重视技术,有了自主创新的技术,推而广之后会创造一个市场;而清洁技术的投资却是污水、垃圾、空气污染已经存在,地域性非常强。这是一个吸入式市场,必须以问题(商业机会)先导,找到能就近解决问题的方案,无论技术是否先进,来自中国还是美国。因此,在投资的方向上,他需要更加注重对行业的深入研究而非单纯的对国外趋势亦步亦趋。
事实上,清洁技术市场的发展与世界工厂的迁移史高度吻合。在叶东刚入行的2002年,中国还在延续当年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时的问题,比如废水处理。但清洁技术很快就从2001年前后狭义理解的“三废处理”,扩展到2003年前后的“节能环保”,到2005年新增的“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如今百花齐放的“可持续交通”、“生态农业”、“CDM”……高达20多个细分领域在近年开始突然加速,中国也正在超越欧美和日本,成为清洁技术最前沿、覆盖领域最广的高度复杂市场。
对于风险投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拿出解决方案的原创力。如今,叶东的事业也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如何保持竞争力,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但叶东似乎并不担心,他将此看成“打地鼠”游戏:大多数投资人都在为击中不断冒出的地鼠而疲于奔命,而青云创投更像一位提前布局好的猎人,猎物一旦出现,就果断扣动扳机。
在很大程度上,别人看到的是一个项目或者一个细分行业,只是看到了横断面,但叶东却对其编年史了然于胸。在2007年,青云构建了一个涵盖20多个细分行业的投资拓扑图。青云合伙人陈晓平认为青云的方法论非常简单,就是对清洁技术每个细分行业产业链的深入研究。青云源于行业自上而下研究投资的项目比例超过50%,这一比例比大多数同行要高出很多。当一家好企业出现时,叶东甚至比创业者更加兴奋,“因为我们对行业的了解往往胜过企业自身。”叶东对《环球企业家》说。体现在创业者的感受上,其实就是青云对他们异常精确的理解。
—青云在2009年底投资餐厨垃圾处理公司嘉博文,其核心业务是将餐厨垃圾经过生物发酵,变成有机肥料,同时开发生态农业项目。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垃圾处理专家,但叶东指出嘉博文本质是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同时提醒其最大考验是大规模生产和区域扩张。这正是一直困扰嘉博文CEO于家伊的难题,这样的极度“理解”,让嘉博文在同时谈判的众多投资人中,选择了最晚进入的青云创投。
—在投资从事建筑节能的挪宝新能源时,叶东和孙国平在夜里11点坐在上海一家168酒店的大堂沙发上谈成了投资,整个过程只花了1个半小时。这无论是从一笔3000万美元的投资数额、还是9年来仅投资20多家企业的保守惯性角度看,都显得不可思议。但对青云创投而言,其关注节能建筑的时间已经长达6年,看过存在各种瑕疵的企业不计其数,他们认为导致这一巨大市场迟迟不能启动的是付费方式和地源热泵的技术可控性。当解决了上述问题的挪宝出现在叶东射程范围内时,“毫不犹豫,正是我们想要的。”叶东说。
这正中孙国平下怀,时常让孙感到不满的是,其接触的其他投资人往往会对建筑节能行业、其技术路线等“大方向”产生怀疑而犹豫不决,“但跟青云创投根本不需要再在这些宏观问题上浪费时间,直接切入企业经营的要害。”孙国平告诉《环球企业家》,在谈判时叶东对行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文的熟悉甚至要超过他,而且还建议他如何跟房地产业主确定合同时间等重要问题,这让孙大为受用。
—在投资光伏企业中盛光电时,叶东的判断是,必须要有差异化的竞争,建议其转型做产业链最末端的逐日器。彼时,做下游电池组件的无锡尚德、做上游切片的江西赛维、做全产业链的天威英利都已经崭露头角,叶东判断全产业链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差异化的定位,他不会投资,最终,中盛光电采纳了叶东的建议。如今,这成为中盛光电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理论上讲,清洁技术产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必定都是未来的趋势,但要将其变为现实的商业机会,对大势的判断就不再起作用,而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对诸多变量的把握。叶东坦言,青云创投的进入时机必定是在产业爆发的一两年前,“产业都是缓慢发展的,要找到最缺资金、最具增长性的最佳时机,就是龙抬头的时候。”
至于能“未卜先知”的奥秘,叶东并不认为他足以“影响政策”。全国最顶尖的清华环境科技系和来自LP的专家曾是他的启蒙者。但他也有因一位外国专家不喜欢一家工厂的气味,而错失一个好项目的经历。“这需要中道西术的完美结合,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就是在为青云创投而准备。”叶东说。
布道者
1960年代出生的叶东,少年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在大学里,他从班长做到了学生会主席,同时,他还写诗,是校园文艺刊物《晨曦》的主编。在他身上几乎积聚了善于思考和探索的1980年代时年轻人的主要特质。
与叶东交谈,他会穿梭于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意象中,他擅长把同一个词汇阐释成五六种不同的比喻,且每个都精彩而贴切。大到“青云创投”的起名、LOGO的设计,小到其公司会议室的名字、内部的装修设计,叶东能对每一处他精心雕琢的细节讲出多重寓意。他的下属时常为此头疼—这是一位对细节要求到极致的老板,对任何场合的PPT都字斟句酌,各种背景和格式百试不厌,如果在报告里出现了行距字号问题、他会亲自上阵捉虫。“说到底,我们是在做一个原创性的事情,从来没有过的。”叶东解释说,“我希望所有人都尽其可能的创新,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2009年,叶东把“最佳员工”奖颁给了他的办公室主任,而不是投资业务骨干,也因为他坚持每个人在其位置上发挥最大价值就值得表彰。说到底,他希望每个人能够从心底认可“利成于益”的理念,完全自我驱动。甚至在青云年会上,他邀请国际商业社会责任(BSR)的专家,讲解为什么在成熟市场投资者会给那些符合三重底线的企业更多溢价。他笃信,“利成于益”会让青云邦的创业者以更平和的心态创业。“做这个事即使没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也使我的内心得到满足,何况我们还找到了足够好的商业模式,获得了超额回报。”叶东说。
在青云年会上,叶东透露,青云的第四轮基金尚未正式募集,但认购意向已经覆盖了他设想的规模。与第三轮投资人的是政府背景的基金不同,很多财务资本开始加入清洁技术领域,他们资金实力更为雄厚,也更代表主流基金的方向,这从侧面佐证了叶东的判断—清洁技术已晋升为最主流的投资领域。“还有俄罗斯和印度的同行找我取经,”叶东说,“那里跟中国极其类似,他们打算复制青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