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公共经济学
3076 8
2006-03-29
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公交车消费财政资源4085亿元,1999年干部公费出国消耗财政费用达3000亿元,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三者相加总数高达9000亿元以上,如果财政收入按3万亿元计算,几乎接近于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这样一组资料,再一次印证了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和委员的观点:我国的行政成本过高,增长速度过快。支付行政成本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行政成本必须控制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公交车消费、公费出国、公款吃喝占去国家财政收入将近三分之一的现实,显然对行政成本的合理性提出了疑问,这9000亿支出无疑是公共财政体系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黑洞。
  
公共财政的另外一项重要职能,是为社会购买教育、医疗、安全等公共产品。在财政收入总量固定的情况下,畸形膨胀的行政成本必然对公共产品的购买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两会”期间公布的另一组资料很能说明问题:仅2005年,公交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三项加起来就高达6000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投入的5倍。(据3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导)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4%投入目标,为什么迟迟不能实现。并非义务教育不需要花钱,而是这笔开支早已被公交车消费、公费出国、公款吃喝之类的财政黑洞所挤占。
  
昨天另一条热点新闻是说,重庆一名55岁的人力三轮车夫辛苦蹬车,晚上也没回家,而是在三轮车后座上“睡”着了。次日清晨,被人在街头发现时,他再也没醒来。知情人说,他是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和养家糊口而累死的。(据3月17日《重庆晨报》报导)这与9000亿的财政黑洞看似没有关联,其实不然。如果这样的财政黑洞不存在,每年增加相当数额的财政资金用来投入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那么这名三轮车夫就可以少分担一部分教育费用,少承担一些生存的压力,进而也不至于没命地去奔波劳作,累死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实际上,这种累死的悲剧也并非个案。“父亲为供儿上大学每天工作18小时在中秋节猝死”、“劳作母亲为凑齐女儿大学学费累死猪圈旁”,这样的新闻我们不止一次地读到过。希望公交车消费、公费出国、公款吃喝者读一读这些新闻,然后良心发现,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显然是一种善良却不切实际的愿望。而所谓的制度体系并非不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制度并没有被真正落实。
  
关于公共财政的运行,早已建立了预算、决算、执行、监督等一系列法规制度,如果这些制度是落实到位的,那么种种不合理、不合法的公款消费在人大对财政预决算的审议中显然无法通过,同样也无法逃避审计、监察等机关的监督。然而,“预算天书”、“洗脚费报销”等现象的存在,尤其是9000亿黑洞的存在,足以说明法规制度浮在半空,并未落到实地。提高并借重法的威力,是弥补财政黑洞的关键,也是避免三轮车夫累死悲剧的根本途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2 22:06:00

谁来拯救这个社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3 00:40:00

中国的教育产业化太失败了 把老百姓的血汗钱都榨干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3 09:57:00

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理解,完全归结到教育产业化,我觉得有些不太合适。

首先必须明确,行政成本过高一直是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造成的,其中当然有浪费,但是过大的机构组织建

构也必然会形成对行政资源的庞大需求,所以我们应该致力于改革政府机构,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减少浪费,

当然那是一个方面的内容,但是相比于数以万计的官僚机构,我想那只是矛盾的一个次要方面而已;第二,

这是中国传统的“官文化”、“官本位”的思维定式造成的,我一直都不太理解,为什么不把财政资金用于

补贴给官员,而非得采取买车这种方式?就算官员天天打车,又能花多少钱呢?如果买车,至少得雇佣司机

师傅吧?那不是更大的浪费吗?细想一看,原来打车只能是打夏利、现代、红旗,去哪坐honda、奥迪A8、

甚至更好的车呢?而且没有自己的车队,出去了多没面子啊,连人家“企业家”都有自己的车啊!第三、政

府机构的改革不应局限在人事裁减和机构合并,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际上历次政府改革都会随着人员的

反弹而表现出更为猛烈的激增!人事裁减不应作为主要手段,我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改革总是裁人呢?那

是资本主义常用的方式啊,是资本对劳动的否定!很多人说劳动者“三个人干五个人的活”,那又怎么样呢

?即使是效率不高,但至少保证中国的劳动者有平等的就业权,你裁员了提高了效益,但效益如果没有用于

对下岗工人的补偿,那对于“全民是国家的主人”、“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简直是莫大的侮辱,所有权

主体居然被忽视,这在丑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不可能出现的,起码他们还有劳动力所有权来与资本所有权

进行交换,而我们呢?第四、工人累死是国有企业失败的结果,是私有化的结果,是社会保障不健全的结果

,把它归结为教育产业化不免有失偏颇,毕竟工人不是学生!前天看《南方周末》,“离婚离出低保户”,

重庆部分地区的低保户由于没有办法得到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只能通过“假离婚”的现象来领取,这对于

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是否是一个鲜明的对比?社会保障不是特意建立的,在我看来,那只是为了防止国有企

业改革失败而形成的巨大的“下岗流”、“失业流”对社会的冲击,所以简单的定位使得社会保障只能负债

运行!

个人建议:劳动者是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主体,必须明确他们的主体地位,同时明确他们的劳动力所有权,马

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经典了论述了劳动力所有权主体——雇用工人是以他们的劳动力使用权来作为商品的,

那么现在把劳动力看作商品我觉得是不合适的,因为那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既然宪法规定我们是社会主

义,规定我们是“全民所有制”,那么我们的劳动者是在确立主体的情况下,以劳动力占有权身份加入合作

劳动;第二对行政机构的改革加速,而且必须在人大的监督下来完成,现在的政府采购是以财政监督为主,

事实上财政对政府用于形不成监督,至少在法律上明确是人大对政府的资金形成监督,人民代表对资金的使

用有置疑权;第三、加大社会保障改革,废除以加大缴费率为主的方式来形成自己收缴,历史上证明,所有

的造反都是 小知识分子+“流氓无产者”—我无疑否定劳动者,是造反的条件,社会动荡已经不是平定

和安详的,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在同一时期转型,那么造成的社会冲击是巨大的,所以社科院才

有“当代中国人民内部矛盾”的课题,明确现实并不是否定现实,只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改革不仅需要推进

动力,而且需要自身的反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3 11:38:00

人也确实是太多了,"截至2004年年底,河南全省2100个乡镇总编制数为16.21万人,实有人员30.23万人,超编86.5%,平均每个乡镇超编66.8人,个别乡镇甚至超编300多人。此外,全省乡镇还有临时聘用人员1.25万人。正副书记、正副乡长、正副乡人大主席,平时吃饭,围一个大圆桌还不够坐。此外,还有一批享受副乡级待遇的干部,几乎“每村摊一个乡长”。"

在某些基层组织经常可以看见真正办事的不是那些吃皇粮的,而是那些通过些关系或者孝敬进来的临时工作人员,行政效率如何可以提高?这些人都是国家的花钱培养的精英,也是消耗国家财政的主力军,挤在一处而不能发挥效率实在是国家资源的浪费,没有压力的生活环境使得许多人逐渐失去应变能力失去专业素养,而精于办公室政治与人际关系,这种现象是个人与国家的悲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4 23:01:00
中国人多,这种客观情况无法改变,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改到这个样子,也算是可以了。表面的太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