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是相同的资源在其他用途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在这有两个疑问:1.在本命题中如何定义“资源”呢?鄙人认为在此“资源”=人力资本+一年时间。需要说明的是,人力资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就是某某这人,他的才智、体力等。因为在不同的岗位上人力资本在这一年中会有变化,如相应的岗位技能技巧会变化,试想政府公务员与外企职员相关技能必是不同的,而这些不同并没有体现在工资薪酬中,成本收益并没有考虑这些“虚”的东西,在此也只能看工资薪酬评价收益与成本,继而假定这“人”、这人力资本在一年中是不变的。2.特别针对4楼的算法,我的疑问是,lz说的“读研究生,年收入为0,成本每年1.5万”,后半句成本每年1.5w,在我看来有些语焉不详,什么是“成本”?你这成本里,按常理理解一般应为学费+生活开支。而若4楼仁兄的理解,将1.5w全部列为生活开支,貌似有些不合实际,我想这样假设,有1w是学费,有0.5w是生活开支,如果考虑作为一个学生的开支可能小于工作后,不管是公务员还是外企员工,毕竟他们可能需要的应酬的场合更多了、话费更多了。anyway,就权当这样假设吧。由此,进入正题:
1。我的理解是,机会成本里应该计算入其他各项用途的货币成本,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该人还有一选择——这年从事另一项工作,销售吧,一年收入10w,但由于出席各种酒局,最后自己花费8w,那按4楼的理解,难不成他上学、公务员或外企的机会成本是10w??也既理性人会选择做销售,可能么???所以,依愚见,既然是计算资源在其他用途上的收益,是要扣除成本的。
2。按1,读研:6-1.5=4.5大于4-1.5=2.5,所以读研究生的机会成本为4.5w。在此与4楼结果相同。
3。按1,公务员:0-1.5=-1.5小于6-1.5=4.5,所以公务员的机会成本仍然是4.5w,与4楼不同。
4。按1,外企:0-1.5=-1.5小于4-1.5=2.5,所以在外企的机会成本是2.5w。
5。说明的是,在个人选择时,作为理性人,他会比照在此用途的收益以及相应的此用途的机会成本。如读研,收益为-1.5w(前面已经提及,只计算货币,不算“虚”的收获),而机会成本4.5w,做差为-6w;同理,做公务员,收益为2.5w,机会成本为4.5w,做差为-2w;去外企,收益为4.5w,机会成本2.5w,做差为2w。由此,将选择外企。
再啰嗦一句~选择是仅仅考虑“钱”,而没有考虑难以衡量的比较虚的收获或者此人性格适合的岗位等等。。有点啰嗦~~~各位看官,容忍下,期待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