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05/30/content_341578.htm
如何科学理解现代经济学——田国强教授在上海大学的演讲——2010年5月30日 08:思想者·连载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田国强
思想者小传
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动态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曾提出一个在“非规范性”的经济环境中的企业产权理论。列入2003年由英国EdwardElgar出版社出版、英国著名经济学术史专家Mark Blaug和 HowardVane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引证索引所收录的全世界最有影响的700多名经济学家 《经济家名人录》(《Who isWho in Economics》) 。
来自现实与服务现实的经济学
经济学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有时候不能完全靠数据判断经济形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和数据不是预测真理的标准。
现代经济学对中国改革有什么影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都比较极端。一种是不顾中国现实的客观条件,盲目地崇拜某种理论,包括现代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在没有完全弄懂的情况下就把理论照搬到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中。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现代经济学是外国人的东西,对我们中国没有用,中国的问题还是要用中国的办法来解决。
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在任何时期,任何一个理论,任何一个行为假设,任何一种制度,都是有边界条件的,这非常重要。就拿经济学来讲,经济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问,为什么特殊呢?因为它与自然科学有很大不同,自然科学是实证性的、精确性的,比如造我们这栋楼、修一座桥、制导弹,都可以定位到非常精确的状态,它的参数都是可控的、可做实验的。而经济学这门社会科学,不但要研究经济现象、做实证分析,同时还要研究人的行为假设,研究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经济学还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我们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有人批评,甚至是攻击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预测性差。这里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位经济学家本身就比较差,另外一个是有一些因素他无法控制,即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但是由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突变,使得他的预测不准确。
那么,是不是由此说明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呢?不是的,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可以说现代经济学的几乎所有理论都来自于现实。不过,经济学既然不能够做实验,那么它的依据靠的又是什么呢?我觉得经济学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有时候不能完全靠数据判断经济形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和数据不是预测真理的标准。经济学的预测性需要依靠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性。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以及人们如何进行权衡取舍的学问。经济学里的权衡取舍是因为人类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或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时的无限性。经济学就是为了解决这样一个权衡取舍的基本矛盾,为了解决每一个人的利己性。可以说,现代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学理论,它的分析框架都是由以下五个步骤组成的。第一是界定经济环境,第二是设定行为假设,第三是给出制度安排,第四是选择均衡结果,最后是进行评估比较。这五步,其实也正好是普通老百姓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五个基本步骤。当然,这五个步骤用在经济学领域也要看具体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首先是要解释经济现象,解释经济人的行为,然后再研究人们是如何作出权衡取舍的。不过,前提是你必须有一个研究目标,你想要回答什么问题,然后你才能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其中就有一个制度安排和目标实施的过程。当然,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种约束条件,比如说参与性约束条件,或者说激励相容约束条件,这个是宏观的问题,微观的问题我就不具体展开讲了。
经济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专门研究制度的,为什么我们需要研究制度问题?因为每一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如果你作为一个企业老板,希望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追求个人利益,又达到既定目标,这是激励相容的核心思想。而经济学就是为了解决其中的利益冲突问题,这也是我经常说的,做事情要于国于民于己于公于私,能不能达到一种辩证统一。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建立在三个基本制度安排之上,那就是法规治理、激励机制和社会规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和动之以情”,它们分别由政府、市场和社会来实施和实现。但是,这些制度安排也有边界条件,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的行为是会发生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