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umerain 发表于 2010-6-10 00:47
我也是学经济的,毕业后进入企业,深深觉得理论如要指导实际,的确要博。举个简单例子,一个营销方案,从定价到促销到激励到执行,真正做好,需要在市场营销的框架下应用统计、数据挖掘、消费者行为、组织行为、宏微经等各方面知识。跨学科讨论板块开辟,当有助于理论讨论贴近现实问题。
论坛曾有文指出中外部分人士对待学术的不同态度,国外认为,理论解释不了实际,是应用错了理论或理论仍需完善,本质上仍是相信理论能够指导实际的。国内不少人则是认为,理论解释不了实际,说明理论没有用,扔开理论,用经验和直觉指导商务活动。深以为然,也不能不感到沉重。用经验和直觉不是不好,在天才的领导人出现的情况下,也能造就优秀的企业,但是经验和直觉重个性,最大的缺陷是难以通过系统的培养进行传承、组织协调和为下一代的发展奠定基础。一流创意三流实施,三流创意一流实施,后者常常优胜,只是,我们目前的土壤,出现和认可的是常常是前者。
xueshi 发表于 2010-6-10 09:50
个人以为,跨学科的努力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在学术理论层面。它要解决的是科学理论本身在应对现实社会宏大问题上的划地而居支离破碎的局面。理论对于实际生活的指导,我想,其实还在于超越层面上对社会整体方向上的指导,可能还不是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后者可以归为技术,自然的或者社会的。它多少还是还是与理论本身有些层次上的差距。换句话说,技术是具体解决形而下的问题,而理论首先要解决的是形而上的问题(当然最终还是要观照并从高屋建瓴的层面指导进而融入形而下)。至于说具体商务活动的知识或社会技术正是前人智力经验的结晶,在变动不居的现实面前,创新才显得那么重要。
perfumerain 发表于 2010-6-10 21:22
刚刚在本论坛另一版面看到一篇《经济学大牛谈经济学学习方法》其中一段正好涉及实证与纯理论之争:
“经济是一门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以理论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假说的学问。这样看,经济的科学方法与物理、化学、生物等没有两样。后三者被称为「自然科学」,而经济则是「社会科学」了。要注意的,是在社会科学中,只有经济的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的完全一样。方法一样,但实践的做法不同。可不是吗?无论是物理或化学或生物,学子从中学起就要在实验室作实证工作,不断地作实验,到大学到研究院到专业到退休为止。天赋冠于人类的爱因斯坦,搞纯理论,早期也出自实验室,后来关注外人的实验成果。爱因斯坦有资格搞纯理论,后来还是纯理论误导了他。世间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有爱因斯坦的天赋呢?经济学的困难,起于这门学问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没有听过学校里有经济实验室这回事。……高斯的观点不一定对,但我是同意的。他认为要解释世事,我们要首先知道世事是怎样的。这是说,要解释现象,我们要先有现象在手。换言之,不管现象的真实性而搞纯理论,是闭门造车。可以命中而解释现象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有名的不用实验室而想出来的伟大例子。我们没有听过经济学出现过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奇才。”
xueshi 发表于 2010-6-11 18:46嗯,我看问题的视角有些窄了。“理论”与“理论应用”(或者说技术)可以说是道与术的关系,或者说体与用的关系。
跨学科的工作在技术层面上的努力,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学科之间的相对简单的综合或合作——尤其是就自然科学而言,现在很多也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对于社科领域来说,我的看法是,跨学科不仅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它需要有一个超越学科割据而治现状的新的对经济社会整体运行规律与问题的观照以及试图提出理论、战略层面的解决方案。而这样新的哲学,将是革命性的理论性工作。变革的首先是我们看世界的思想视角,而非侧重(当然不是否定,恰恰往往是以之为契机)世界的变化带给我们具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创新与突破这样的问题。
switchmode 发表于 2010-6-11 17:40
心理学有心理医生的治疗室、社会学有田野考察,实证研究训练的严格程度都接近“实验室”
经济学在理论方面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但偏偏没有对应于“实验室”的东西
也许填补这个鸿沟将成为以后的发展方向?
xueshi 发表于 2010-6-11 18:46
[跨学科的工作在技术层面上的努力,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学科之间的相对简单的综合或合作——尤其是就自然科学而言,现在很多也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对于社科领域来说,我的看法是,跨学科不仅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它需要有一个超越学科割据而治现状的新的对经济社会整体运行规律与问题的观照以及试图提出理论、战略层面的解决方案。而这样新的哲学,将是革命性的理论性工作。变革的首先是我们看世界的思想视角,而非侧重(当然不是否定,恰恰往往是以之为契机)世界的变化带给我们具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创新与突破这样的问题。
perfumerain 发表于 2010-6-12 00:33
但另一方面,跨学科工作在技术层面上的努力可能不仅仅是提供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科间的简单合作,而是涉及到对经济社会问题认识的方法的改进。
以我的一己之见,目前社会科学中的学科割据部分来自于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分析方法的应用。自笛卡尔始,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分析方法是“拆零实验”式的还原论方法,通过将问题分得越来越细,并把问题还原到可以从“自明性”的原理出发进行演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精度。但另一方面,这种方式造成知局部而不知整体,以及局部间的割裂。因此,既然弊端来自与研究对象的割裂和方法论上的局部研究,目前跨学科和整合研究的一大方法倾向是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整体的运作和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跨学科的研究。
我想,学科的割裂,有认识的原因,也有研究方法的原因。新哲学能够解决认识的问题,但技术的借鉴和融合可以解决方法的问题。其实,我的意见是不必拘泥,跨学科的动力,从实际层面是解决单个学科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从另一方面看,任何学科的出现都只是人们在解决问题和深化对世界认知过程中总结的一套套工具,既然是工具,自然应该为我所用,为我所改,更加不要说交叉使用了。
perfumerain 发表于 2010-6-11 23:51正如peteryunnan兄在6楼发言所说,实验经济学正是构建经济学的“实验室”的努力,其实验方式大致可分两种,一是人类决策实验,如在实验室里通过设定一定的游戏规则(包括在游戏中取得报酬的规则),并观察参加实验的人在此过程中体现的决策行为和动机;二是计算机模拟试验,通过构建仿真系统来模拟经济行为,如通过计算机模拟数以十万计的企业和家庭(给定他们一定的行为规则),可以自下而上的模拟在政策改变(如加税加息)时整个市场的反应。switchmode 发表于 2010-6-11 17:40
心理学有心理医生的治疗室、社会学有田野考察,实证研究训练的严格程度都接近“实验室”
经济学在理论方面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但偏偏没有对应于“实验室”的东西
也许填补这个鸿沟将成为以后的发展方向?
以我的粗浅理解,这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科学,也是很有趣又无趣的学科。它的人类决策实验一端延伸到与心理学,神经科学的交叉和结合,最后恐怕会试图从生物和医学的角度寻找我们行为尤其是经济行为的规律。我读到过一个关于特定部位脑损伤(前叶额)患者在决策实验中表现以及一系列相关实验的报告,结论是人比较不同机会成本的能力是受到人的神经生理支持——他们用磁共振测试实验者的大脑反应,在一种情况下奖励以金钱激励,而另一种情况奖励由口头表扬,结果发现用金钱奖励时相关脑区的活动水平显著高于口头表扬(汗~),同时竞争-合作行为实验中,合作者的前叶额活动水平较高。
switchmode 发表于 2010-6-12 09:55
填补这个鸿沟有两种方式:
1,经济学自己搞一套实验体系
实验经济学算一个,但计算机模拟试验本质上还是理论研究的一种数学模型
2,利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实证研究成果,结合经济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后者比前者更能促进学科交流,并且更容易,更省钱,更有效益
演化博弈近年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人类学的支持,后来才传回经济学界
除此之外,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大量尚未数学模型化的实证研究成果
例如心理治疗中的家庭系统排列(组织系统排列),有系统论的背景,但机理说不很清楚
http://baike.baidu.com/view/1200849.htm?fr=ala0_1
又如费孝通先生研究的“差序结构”“生育制度”,由于成书年代早,也没有模型化
xueshi 发表于 2010-6-12 09:45
拣主要的说,其实我倒觉得学科割据并不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割裂,社会科学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对社会历史规律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过程的理解与化而为用。无论我们声称政治学、社会学与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有多么多么的不同、差异,但那只是后继者在前人的阴影下没有去超越前人的视野的抱负与能力,安心于在其基础上做些注脚性的细化性的学术工作,此其为一种职业、学术工作者,而决不是思想家。于是我们在各自不同的专业上钻的越来越深,却只能在前人的井底管窥世界。或许自然科学在范式可行的一定时期内可以将之称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社会科学不是这样,因为两者解决的问题,所研究的对象本身或者说看问题的视角有着巨大差异。
而方法论,至少是社会科学的方法,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科学哲学上的努力,理解为本于思想视角、哲学基础的东西,或者说方法论本身就是我所说的“新的哲学”,而不仅仅是工具,不仅仅是“计算机仿真技术”此类企图利用现代自然科技模拟创建种种关于人类行为的大型社会实验室的含义——后者常常不自觉地让我想起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话:“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