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毛振华,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研究生阶段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教授。曾先后在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海南省政府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等单位从事经济研究工作。1992年创办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
2009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发表题为《次高速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的研究报告,与后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的“次高速增长阶段”及之后的“新常态”判断高度吻合。在2016年底的报告中,毛振华又首先提出要进一步明确“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并将“防风险”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这一政策建议也与2017年中央经济政策高度吻合,引起很大反响。
讲座简介
新冠疫情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第一,消费需求下降,特别是消费习惯转变可能带来人们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第二,全球产业链重构,加大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第三, “去中国化”的全球化。短期内,疫情冲击加剧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但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第一,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向好。第二,疫情防输入防反弹压力下,财政货币政策助力复工复产持续推进。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着力稳增长、保企业、保民生的同时,要坚持防范化解债务风险隐患。2008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呈现出“双底线”特征。2008年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经济开启“债务-投资”驱动模式,经济增长在全球率先企稳、取得耀眼成绩的同时,风险特别是债务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债务如果不能得到如期偿还、如约偿还,就可能出现由债务风险引发的系统性金融危机。认识到这一点,2016年开始到2018年,中央经济政策重心转向防风险,风险累积的速度有所减缓。新冠疫情一方面加剧了企业短期经营和现金流压力,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和信贷政策为企业部门继续加杠杆提供了条件。未来有必要继续坚持“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在稳定经济增长、保就业保民生的同时,要警惕过度加杠杆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防范化解债务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