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551 2
2006-04-17

有谁看了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一书?粗略浏览了一下,感觉作者有点断章取义,说话不够严谨和负责,(例如第4 页共78 页经济学阶梯教室收集整理
萨氏认为,经济学的双重主题是稀缺与效率。其论述非常简单,“物品是有限的,而需
求却无限。”(P2)因此,物品必然是稀缺的。又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最好地利用其有
限的资源”(P2),即效率。然而,物品固然是有限的,对物品的需求却不一定是无限的。
对于以拥有更多的物品为荣的社会风尚来说,对于以拥有更多的物品来肯定自己、否定他人
从而确认自我的人来说,需求的确是无限的。经过经济学的熏陶和市场经济的体认,千年之
交的世界的确充斥了这种标准的“经济人”。然而,人的经济人化本身却是一个历史过程。
“经济人”其实也是内心充满了焦虑的人,拥有汽车者想拥有飞机,没有汽车者想拥有汽车。
这常常不是因为飞机比汽车舒服快捷,汽车比自行车舒服快捷,而是因为“没有者”在“有
者”面前感到自卑,“没有者”仰视、羡慕“有者”;是因为“有者”在“没有者”面前受到
尊重,“有者”可以傲视、鄙夷“没有者”。正是基于对这种文化的透视,所以一些智慧者或
选择了与人为善的积极态度,或选择了与世无争的消极态度,而其共同点则都是知足常乐,
心态平和。这一类人不需要通过拥有更多的物品来确认自我,也就是没有无限膨胀的欲望。
正因为如此,所以“经济人”化的过程总是不彻底的,充满着反复的,而且“经济人”的行
这意味着,无限的欲望其实是文化的产物,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则是欲望无限的文化。只
有在这一前提下,稀缺才有可能是经济学的主题。但是,当我们懂得了无限的欲望其实来自
于人的相互否定的话,那么稀缺只是现象,人与人的冲突才是经济学的真正主题。由于人与
人的冲突有时候以组合的方式表现,因此在组合内又可以表现出人与人的一定合作,但合作
如果冲突是经济学的真正主题,那么所谓效率就是个假命题。萨氏称,“更准确地说,
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
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按照这一命题,当一项技术增进了产出,使技术人。。。。。。诸如此类的观点很多很多),不知各位大虾作何想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18 07:58:00

韩德强的作品,他把市场经济描述为战争经济。他极其欣赏计划经济形式,认为只有通过苏联和前捷克斯洛伐克等的科学的理性的计划经济形式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只有在静态状况下才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不过他连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前提都搞不清楚。他只知道有静态效率,却不知道动态效率的存在。而且他根本无法理解竞争的实际意义,他连最基本的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的基本内涵都搞不清楚,北航的他的弟子真是倍受折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8 13:04:00
有理有理,觉得他很多观点简直有点荒谬,忽略人的经济性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思想了,中国的经济学者,真的应该多到生活中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