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看到一些有关”信用经济”的讨论,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信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经济类媒体报道的一个热点。中国经济学家茅于轼和吴敬琏也曾经就信用问题在媒体上呼喊过。那么,经济学是怎么看待信用的呢?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信用又会对现实产生什么样的启发呢?
信用问题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通常状况下,信用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非正式的合约安排。从发生时间的角度来看,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前者容易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而后者则容易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结合中国实际,我们可以发现,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属于信用的逆向选择问题,而中国内需不足难题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信用的道德风险问题,其他一些问题可以依次类推。
信用缺失实际上是一种威廉姆森意义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也就是欺诈性地追求自利。实际上,机会主义行为本身也会导致真实的或人为的信息不对称。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是相互加强的,换言之,信用缺失很容易陷入制度经济学上有名的“锁入效应”,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目前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这种恶性循环的本质则类似于阿尔钦意义上的由机会主义演发成的“套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