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和经典是不是同义词?回答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思维速度都会打一个折扣。而“名人和伟人是不是一回事儿?”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都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且几乎一致——否。遗臭万年臭名昭著也是“名人”,但是不是伟人。
前些时,关于要不要精读名著经典成为争论热点,最后大家还是赞成有条件时尽量读名著。但是后来又有人说,不仅要读名著经典,还要读原文的名著和经典。我不知道色诺分的《雅典的收入》是用怎样的中世纪文字写出的,又有几个人读的是原文。如果这样争执下去,会不会有人进一步提出要读作者的原始手稿才更有效呢?
名著和经典是不是都是正确的思想阐述?《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的诠释有三个方面:(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2)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3)著作具有权威性的。由此看,似乎名著和经典都是“正确的”,因为不被大多数人视为“正确”的东西肯定不具有权威性,而如果是教义之根本,则更是不容质疑其正确性了。然而,现实当中,有人把一些著作看作经典,而另一些人会把与之对立的一些著作看作是名著。
既然不同的人见仁见智,推荐的名著、经典都不仅相同乃至于大相径庭,那么,可以说,名著也好经典也罢,都不能等同于正确的思想,名著思想大战经典观念的事情,在经济学来说简直就是司空见惯的家常便饭。这也就是说,作者是不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品是不是名著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要不然,观点截然相反乃至水火不容的思想都被同时列为名著该怎么办?如此,在这样名著对决经典的情况下,什么是正确的,只有靠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经常有人教导我们“要正确理解××”,我看到这种说法就头晕,因为其中包含的话语霸权气味太过浓烈了,只要你提出异议,就意味着你的理解有问题不正确,直到你赞同其观点了,才算你“正确理解”了。如果规定了读者的“正确理解”方式,实则是一件滑稽可笑的事情。
要不要精读名著或经典?有些经典很短,比如《老子》,但是,上千年读下来,竟然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读懂了。有些等身之著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没有一个心情和功夫单是泛读一遍也让人望而却步。
作为研究学说史的人来说,熟悉学说史上的名著经典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了解比熟悉更为实际一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专业研究者把名著和经典浓缩成为一种思想传播给大众,是名著思想传播的主要方式,而不能指靠所有人都熟读名著经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通过这种渠道了解名著观点的民众不具有评价和批判的权力和资格。
记得在某书店里看到一个著名学者写的一本书,评价汉字和洋文的优劣,其中谈到中国今天之所以会落后于西方,就是因为汉字的原因,因为稍有墨汁在胸的国人都可以读懂几千年前的古汉语作品,因此,陈旧思想的完整传承导致国人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而洋人对其三百年前先人写的文章都不知所以了,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动用自己的思想去创新,故而养成了创新的习惯,因此而超越中国。
如果承认这个学究的宏论有道理,读经典名著的倡议就是误人子弟了,因为这样势必造成学术停滞不前。博古通今在此变成了一个负担和祸害了,知识无用论由此而生。国学固然是传承悠久,但是,国学对于历史的态度并无可厚非,一直都是学以致用温故知新,并不缺乏创新精神。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都是先哲对不具创新精神的一种批判,自己缺乏创新精神,怎么能够怪罪到汉字的身上?把汉字这种超强生命力的特征看成是一种缺点,实在是哗众取宠的学术噱头。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能一概而论。当然,没有批判创新的态度,读书读成书呆子也是枉费青春,但是这仅仅是个人学习方法的问题。名著和经典的作用恰恰在于给人以启迪而非单纯的教唆。
在一个考研网上看到一位经济学教授心目中的“经典”是这样的:“ 经济学经典就是在经济思想史中开创一种学说,或作为一个学派的代表作,或者对经济思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并被一代一代人所阅读的著作。一本本经典连接起来就是一部经济思想史。经典是经过时间的考验所选出来的,是不断大浪淘沙的结果。许多经典在它发表之时就是畅销的,但决非畅销的全能成为经典。既然称为经典,一定是极少的。如果许多书都成了里程碑式的经典,那里程碑不就成了马路牙子了吗?一本书在当时畅销,并被当时的权威们评为里程碑式的著作,划时代的著作,是不算数的。经典要由历史老人来评定。所以,经典应该是有相当长时间的著作,一部新近的著作无论如何称不上经典。”
但是,当这位教授向大家推荐经典时却说:“但应该承认,我这里所选的经典其实也并不完全符合这个标准。我曾选过一个50本经济学经典著作的书目,也没有完全按这个标准。因为按这个标准,许多近年来的重要著作都无法入选了——无论它有多重要,时间还不够长,历史老人还没有发话。何况不同的学者所选的经典也并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这里既有选者的眼光问题,也有他个人的偏好问题。在这类问题上,客观、公正的标准是没有的。‘权威的’、‘起过重大影响的’,都是一些抽象而主观的标准。”
这位博导教授接着说:“不过绝大多数学者对某一学科中的少数经典还是有共识的。比如在经济学中,很少有人认为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通论》不是经典。许多学者对这两本书的观点理解和评价不同,但都承认这两本书的确是经典。连那些以批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己任的人也不例外。还应该补充的一点是,许多出版社出版了许多‘汉译世界名著’,‘当代经济学名著’等书,其中有许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经典,有的甚至连重要著作都谈不上。获得过诺奖的许多经济学家的书也并非经典。”
这位教授介绍了十三部经济学的经典,包括《经济论》、《国富论》、《共产党宣言》、《通论》、《资本实证论》、《经济发展理论》、《通往奴役之路》、《经济分析基础》、《改造传统农业》、《短缺经济学》、《以自由看待发展》、《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信任》。
虽然说是向自己的研究生推荐的经典,但是教授的态度是“不过,我总认为,即使不去亲自读,也应该知道,哪些书是经典,哪些是重要的,也应该知道,这些书讲了些什么,为什么被一代一代学人所重视。我介绍这些经典,不敢奢望有多少人去认真读,只要知道,我就满足。”
说归说,教授还是希望大家亲自读,而且要读原著,“只看解释性的著作,有可能被误导。此外,许多经典著作写得较为艰深(再加上译文并非信雅达),但反复读,读懂了收获才大,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读书的方法。许多经典我是主张读英文原版的,读原版理解会更好。”也就是说,教授嘴上说“不敢奢望”,心中还是在奢望着。
“读懂了收获才大”,但是,怎么样才叫读懂了?大概是被作者的思想同化了、同步了、共鸣了才叫做“懂”吧?我的看法是“态度决定一切”,认为“见仁见智”这个词挺好。“(作为)屁股(的那个产生动机的脑袋)决定(产生行为指令的那个)脑袋”不仅仅是说政治方面的行为规律,而就是人的一切行为的规律。
在读原著经典问题上,这位博导教授对现在的经济学教育和读书态度满怀忧愤和无奈地说:“我在指导研究生时就让我的学生读经典,读原著,可惜现行教学计划,有一堆没用的废课,又要考试,还是必修,占去了学生本来就不多的时间。我的理想是按自己的方式指导研究生,一本一本地读各种(不仅是经济学的)经典,大家讨论,再写一篇论文。可惜这种理想从未实现过。现在已退休了。研究生也不带了,这个理想更无从谈起。何况现在哪有青年学子愿意像我这样迂腐地去读什么过了时的所谓经典。在一个浮躁的时代,读经典快成了一种超级豪华的奢侈品。不读也罢,并不影响从政、从商,当大官,发大财。有了权与钱,当个教授、博导也易如反掌。”
牢骚之后教授还是对自己推荐的十三部著作一一作了简单而认真的介绍,作为一位经济学教授对经济学史的个人评说,看过之后感觉还算是不错的一堂经济学史课
前几天在www.jjxj.com.cn上看到一帖,对某些人不把《资本论》列为经济学经典大为不满,而以上教授列出的首选十三部经典有《共产党宣言》而无《资本论》,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
不过就我个人来说,我只读我感兴趣的题目的书,对不感兴趣的也是难以深入进去。经济学的知识,我还是以国内的高校教材为主,读过的几部名著,也是在先读了经济学史和介绍性文章之后才去选择性阅读的。没有读过一部原文著作。但是,我不认为翻译者水平比我对原文的理解力要差,而且像某些人所称译者具有有意识歪曲原著的嫌疑。
作为在经济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观点,不论现在如何认识和评价,对于经济学史研究人员来说,都有深入了解的必要,因为其中包含着方法方面的启迪和教训,而要深入了解就要精研细读。当然,满腹经纶对于一名学说史研究者来说是必备的素养。但是,对于学以致用的一般人来说,对于经济学史上的名著经典了解即可,而且仅仅是了解而不是去赞同。如果我们去看不同经济学史研究者对同一名著的介绍,从中可以看到对名著作者观点的介绍部分(事实世界),而不要在意其评价部分,用我们自己的脑袋去重新评价,一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是选择盲从还是独立思考,这是关键。
有个洗涤用品的广告语说“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在这个经济学名著对决经济学经典的时代里,我们读书的时候是否应该像这个广告语所说的那样带着批评的眼光去读书?如果不带着脑袋,仅仅是慕名而死读,那么当经典和名著对垒的时候,你就无所适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