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8-17 16:00:30
我讨论的情况是市场稳定后的情况。如果面对 20 元的生产资料,生产者不能把自己的产品贵卖,他就会被市场淘汰。

价格不是可以由任何自己随意确定的。能够把成本为 20 元的商品贵卖为 30 元,是市场决定的。再高,买者不干,或者其它卖者愿意卖;再低,卖者不干,部分卖者推迟,商品供不应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7 19:00:34
hj58 发表于 2010-8-17 15:56
——“怎么会是购买自己的东西呢?是购买生产要素。因为生产要素的卖者也把成本20元的东西卖成了30元,所以对“他”来讲,上个周期20元的生产要素(成本),这个周期就变成了30元。”


生产要素的卖者在第一期卖 20 元已经是贵卖了。
我想问的正是这个问题,每个生产者第一期贵卖时为20元,第二期贵卖时一定要高于20元,比如30元,因为他在第一期结束时(或者说第二期开始时)买进的生产要素已经是贵买了。以此类推,只有后一期卖得比前一期价格更高,才能体现出“商品可以稳定而长期地贵卖”。但客观事实确实如此吗?假设劳动生产率不变、货币的币值不变,能否举出一个现实的生产周期比较短的例子进行佐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7 21:01:38
举个简单的例子:

棉农种棉花,每公斤成本是 10 元,贵卖棉花,每公斤 20 元。

织布工人贵买棉花作为原料,每公斤 20 元,贵卖产品布,每公斤 30 元。

棉农贵买布,每公斤 30 元。

他为什么不自己用棉花织布呢?因为他如果只为自己少量使用而织布,生产成本太高,假设高达每公斤布的成本为 60 元,因此他选择购买。虽然是贵买,但相对自己生产,实际上是有利的。

他每卖掉三公斤棉花(赚 30 元),就能够买一公斤布。而如果他自己织布的话,他耗费的成本(60 元)能够种六公斤的棉花,所以他选择交换(购买)。因为交换比较合算。

同理,织布工人也不会自己种棉花,因为他少量种植,成本可能高于每公斤 20 元,还是直接购买合算。

假设还有第三人:农民。他种水稻,每公斤成本是 10 元,贵卖价格为 20 元。

棉农和织布工人都向他购买粮食,为什么不自己种?道理同上,因为小批量非专业化种植的成本可能很高,例如每公斤 40 元(想象一下我们城里人自己种水稻的话要多大的成本,包括找一块合适的合法的土地)。

反过来,农民也向棉农和织布工人买棉花和布匹。

以上例子说明了为什么大家选择贵买,为什么虽然贵买,但仍然有利于买者。

在研究贵卖贵买时,要注意一个前提:专业生产者的成本低于非专业生产者,所以非专业生产者愿意购买,只要价格不高于自己生产的成本。

在马克思的分析中,没有考虑这个因素,马克思实际上假设非专业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专业生产者是一样的,因此,贵卖会遭到买者的拒绝:“我也能够用你那么少的劳动生产出同样的东西,我凭什么要贵买你的产品?!”

因此,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贵买者必须贵卖,才能达成平衡,但考虑了专业生产者与非专业生产者的差异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这就是《资本异论》一开始就要分析交换的本质动机的原因。对交换动机的理解错了,后面的分析就全错了。

为什么棉农贵买布匹之后,不需要提高棉花的出厂价格?因为他的贵买没有给他造成损失,没有使他无法继续生产,而且市场也不允许他抬高价格,因为还存在很多其他棉农。

棉农卖掉三公斤棉花(贵卖收入 60 元),他就能够用利润(30 元)购买一公斤布,而本钱 30 元没有减少,仍然可以继续生产下一个三公斤。如果他“忍欲”,少消费,不买这一公斤棉布,那么他有 60 元钱,可以种六公斤棉花,即扩大生产。

所以,马克思说忍欲是无效的,资本不是来自忍欲,也是错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8 22:36:44
33# hj58

也许我没有把问题问清楚。
举一个例子,在第一个生产周期中,一个生产者生产了一批产品,平均每件价值20元,其中16元是生产所消耗的机器、设备、原材料价值的再现,(这16元的物质生产要素当然是他在生产开始时贵买来的)4元是生产中新创造出来的。现在他把这20元价值的产品按照30元的价格贵卖了出去。
接下来,在第二个生产周期开始的时候,他必须重新购置第二个生产周期所必需的物质生产要素,但他现在是买者,他必须接受物质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贵卖,他必须花30元去购买价值20元的产品,平均地来说,他必须花费24元的价格才能买到价值16元的物质生产要素。于是,经过第二个生产周期,他的每件产品的价值就上升到了28元(24元物质生产要素价值的再现和4元新创造的价值),这样,要实现贵卖,他就必须以42元的价格来销售他的商品。
以此类推,长期而稳定的贵卖如果是一个客观事实的话,那么每一种商品在每一个生产周期中的价格都一定高于它在前一个生产周期中的价格。如果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的话,那么请你举出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9 00:02:11
——“这 16 元的物质生产要素当然是他在生产开始时贵买来的”

——“在第二个生产周期开始的时候,……,他必须花费 24 元的价格才能买到价值 16 元的物质生产要素。”


他为什么要花费 24 元去购买价值 16 元的生产要素?这 16 元本来就已经是贵买价格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9 00:20:28
——“那么每一种商品在每一个生产周期中的价格都一定高于它在前一个生产周期中的价格。”


你这里有一个观念误区:生产者的产品,也是原料生产者的原材料。于是就不断循环加价,最后越来越高。

实际情况是:生产者的产品,是另一个生产者的原材料,而不是第一个原材料供应者的原材料。

即:铁矿把矿石贵卖给钢铁厂,钢铁厂把钢锭贵卖给轧钢厂,轧钢厂把钢材贵卖被自行车厂,自行车厂把自行车贵卖给我们普通消费者。

在这个过程中,价格是层层上升的,生产一辆自行车所需的铁矿石也许价值仅五元,但自行车最后的市场价是两百元。

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制作自行车呢?因为我们不可能只去开采五元铁矿石,然后炼钢、轧钢、……。如果我们一定要自己从铁矿石开始做一辆自行车的话,也许要花费一百万元(设想一下炼钢炉的价格)。而向市场购买,只需要 200 元,我们当然选择购买。

那么为什么各个环节的制作者们在自行车卖这么便宜的情况仍然能够赚钱呢?因为他们是大排量生产,成本很低,价格这么低,仍然有利可图。

所以,“贵卖贵买”实际上是“贵卖贱买”——生产者在贵卖(价格高于价值),消费者在贱买(价格低于自己制造的成本,这往往是天文数字)。

正由于交换对双方都有利,所以人类乐此不疲,而且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大、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

这才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真相。马克思把交换的本质搞错了,以为交换就是单纯的互通有无,所以对人类经济活动的认识也是完全错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9 10:35:17
36# hj58

看来我确实有点理解错了。
但我还有一个问题,20小时劳动生产的产品全都卖成了30元,为什么我们不说这件产品本身的价值就是30元,而一定要说这件产品的价值是20元呢?或者为什么不说每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是1.5元,而一定要说每小时创造的价值是1元呢?
其次,商品长期而稳定地贵卖是不是也适用于金银充当货币时的情况?比如说,价值20两银子的商品是不是全都长期而稳定地卖成了30两银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9 15:11:46
——“但我还有一个问题,20小时劳动生产的产品全都卖成了30元,为什么我们不说这件产品本身的价值就是30元,而一定要说这件产品的价值是20元呢?”


商品的价值本身是无法测量的,所以假设商品的价值是 20 元,再假设贵卖为 30 元,都只是为了从逻辑上论证“贵卖贵买”的可行性。

如果直接把商品价值假设为 30 元,价格就等于价格,那么讨论的情况就是“等价交换”而不是“贵卖贵买”了。

如果假设商品价值为 30 元,为了研究贵卖贵买,我们仍然要假设售价为 40 元或其它大于 30 元的数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9 15:12:27
——“其次,商品长期而稳定地贵卖是不是也适用于金银充当货币时的情况?比如说,价值20两银子的商品是不是全都长期而稳定地卖成了30两银子?”

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9 15:35:43
hj58 发表于 2010-8-19 15:12
——“其次,商品长期而稳定地贵卖是不是也适用于金银充当货币时的情况?比如说,价值20两银子的商品是不是全都长期而稳定地卖成了30两银子?”

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过。
这个问题好好分析一下,一定会更好地解决“贵卖”问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9 22:22:21
我初步认为在用金银做货币时,贵卖贵买规律没有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0:34:13
欢迎各位朋友给《资本异论》找错别字和“刊印错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