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转型拐点,多种有利于经济转型的积极因素正在发挥作用,市场的倒逼机制与政府的推动力量正在形成强大合力,使我国的发展方式转型进入快车道。”在日前由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应对拐点需要市场作用和政府改革相结合。
辜胜阻表示,一方面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倒逼机制加快转型;另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使经济增长改变高度依赖房地产的格局,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大力推进城镇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行减税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扩大民间投资,推进经济朝着“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政策也不断出台,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经济转型的步伐还不够快,离预期效果仍有一定距离。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趋势形成了市场倒逼机制,正在推动我国的经济转型。
辜胜阻认为,市场力量和政府调控正在加快中国经济转型的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局部短缺、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环境资源约束推动的节能减排行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格局的调整、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外出劳动力的回归、企业高成本时代的来临等六大因素正在倒逼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拐点。
目前,在劳动力供求市场上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局部短缺。从数量上看,目前我国处于剩余状态的农村劳动力已明显减少。从结构上看,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比很低,年轻农民工出现短缺。从区域来看,东南沿海地区的用工短缺现象更为明显,招工难将会常态化。
辜胜阻认为,“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迫使企业提高员工待遇和福利保障,有利于改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模式,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而在改革分配关系的基础上扩大居民消费。”
“新生代农民工崛起、以农民工市民化为特征的城镇化新政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农民工候鸟型钟摆式流动的状况,在帮助农民工实现安居乐业的市民梦的同时引爆巨大内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辜胜阻表示,研究表明,如果未来10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2/3,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需求6.6万亿元,能够替代10万亿出口。
当前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在加速进行,经济发展总体正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左侧的“爬坡”阶段,能源消耗总量还将继续上升。如果不加强节能减排,将给我国能源安全供给、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持续。辜胜阻表示,“在后危机时代,我们要继续通过建立健全技术引领机制、结构调整机制、政策激励机制、市场诱导机制及社会参与机制等,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经济的多元支撑和动力替代,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格局。”辜胜阻表示,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房地产业的格局必须改变,迫切需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增量创造”来推动“存量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后危机时代创造经济增长存量的最大潜力所在,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源泉。
辜胜阻还表示,我国以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和外出劳动力回归为特征的“双转移”趋势日渐显著,这将为下一个十年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和人口的合理流动。
此外,高成本时代的来临和企业成本的上升有利于改变过度依赖低端市场的局面,迫使企业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竞争力,由红海战略走向蓝海战略。在后危机时代,企业的战略转型应该实现从低成本向差异化转变、从多元化向专业化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跨越式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